18 | 为韶华易逝而伤悲?从容面对,从“又见春光到楝花”的楝花中感悟岁月静好——[宋]詹慥《寄胡籍溪》赏读

践行国学,健康成长。草木解忧,诗词悦心。亲爱的诗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曾联惠国学疗愈馆推出的60节草木诗词疗愈课,欢迎你加入学习践行,我是曾小云老师。

在2025年一整年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回到小时候,感受四季节律,亲近花木蔬果,远离焦虑、内耗等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课程老少皆宜,适合120岁以下的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学习。可以随时回听,为了达到最大化效果,强烈建议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晨跑、晚跑、散步、晚睡预备等时间段学习。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春意阑珊的暮春时节,你是否和朱自清一样,感叹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呢?多愁善感的你,该如何走出惜春、伤春的情绪呢?谷雨时节花信风,第三候为楝花,这是二十四番花信风最后的花事,所以楝花被雅称为“晚客”。让我们一起走出室外,走进山野,从楝花中寻找答案。来读詹慥的《寄胡籍溪》:

雨过溪头鸟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

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

詹慥,建宁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南宋诗人。胡籍溪,即胡宪,徙居建州崇安(今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与从父胡安国皆为学者。这首诗为詹慥寄给同乡友人胡宪之作,描写山行所见暮春之景物,表现诗人对美好春光和诗意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雨过溪头鸟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雨后溪山图。春雨过后的溪边,有鸟儿在沙地留下的足迹,恰似书写的篆文。一直往溪山深处走去,诗人看到有一户或几户村野人家,不由得停下脚步。“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三、四两句写山野农家的环境幽静。驻足农家柴门,诗人看到,曾经秾艳夺目、风光无比的桃花李花都早已飘飞落尽,现在占有春光的,又轮到了楝花。楝花,颜色是淡紫的,香气是浅淡的,体态是细小而轻盈的。这个“又”字,颇具意蕴,既表现诗人在桃李凋谢、春意阑珊之后见到楝花的惊喜,又表现诗人在又一个暮春到来之时见到楝花的淡定。

同样被视为花季的尾声,荼蘼和楝花被人们寄寓不同的感情。前面我们读过荼蘼诗,大多表达对春天即将逝去的忧伤之情。而于楝花,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比如王安石《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杨万里《浅夏独行奉新县圃》:“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两首诗用生动的笔触将楝花比喻成白雪,描绘纯洁朴素之美,全然没有伤春惜春之意。詹慥这首诗也是如此。它通过描写暮春绽放的楝花,表现作者对山居淡泊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把这首诗寄给胡宪,是分享山野的宁静、朴素之美。相信朋友读到这首诗,也想来一次溪山之旅,观赏寂寞山野里绽放柴门的楝花,感受那份幽静闲雅、淡定从容。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对楝花来说,没有一个暮春不会来临。虽然身居山野,春光迟迟不来,但楝花相信,属于自己的春光一定会到来。所以,楝花不着急,不焦虑,随遇而安,淡然处之。这让我感悟到,人生应该像楝花一样,不嗟叹天公偏心桃李,而让自己开花迟暮,要相信生而为花,总有属于自己独有的花期。正如欧阳修所吟,“野芳虽晚不须嗟”。

还有 17%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2.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