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笔记

一、传统的驱动方式是什么?它有哪些负面表现?

传统的驱动方式是:奖罚并举。奖励要鼓励的行为,惩罚不鼓励的行为,人们就会根据奖惩做出不同的反应。

然而,这种驱动方式暗含着两个假设前提:第一,工作本身很没意思,必须通过奖惩来刺激人们去完成这些枯燥的工作;第二,人的本质是懒惰的,他们总是安于现状或者总是逃避工作,如果没有人督促,就会停下来偷懒。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奖罚并举的驱动方式都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机械式地、不需要太多创意的工作。但是,当面对那些需要创造力,需要激发人们内在热情的工作时,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往往就失效了,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总结起来有下面四种负面表现:

第一种负面表现是,奖励让内在动机消失了。有形的奖励实际上会对内在激励因素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奖励的存在,让兴趣和玩耍变成了工作和任务,原本好玩的事儿也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而且奖励还会让人上瘾,如果总是用奖励去刺激人们工作,一旦停止,人们就会有抱怨。要想维持现状,必须提供更多的奖励才行。

奖罚并举驱动方式的第二种负面表现是,奖励在扼杀创造力。当不存在奖励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当有奖励的时候,奖励反而成为了一种阻碍,它让人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如何快速获得奖励上了。这难免会让人变得目光狭隘,很难转换思路想出创新的法子。

奖罚并举方式的第三种负面表现是,容易让人短视,甚至是产生不道德的行为。比如,企业通常会给员工设置月度、季度目标,或者半年度、年度目标。如果员工达到了目标,就会得到奖励,如果没有达到就会有惩罚。这样的奖惩方式很容易造成短视行为,因为人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眼下的目标,至于公司长远的发展则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有时候,人们为了完成目标,甚至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说汽车4S店给员工下达了维修收入的指标,维修工为了实现目标,很可能会给客户做一些不必要的修理。

奖罚并举方式的第四种负面表现是,惩罚让错误变得合理化。很多人会觉得,我愿意接受惩罚,那么我犯这个错误就是理所应当了。

二、怎样唤醒人们的内驱力呢?

有三个要点:分别是自主、专精和目的。

先是自主。自主是唤醒人们内驱力的核心所在,给人们的自主越多,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而自主又由四大要素构成,分别是:内容自主、时间自主、方式自主和团队自主。

1、内容自主。内容自主需要企业相信员工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负责,而不是一找到机会就偷懒、推卸责任。

一个公司想要正常运转,完全的内容自主可能一时间很难做到,但是公司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尝试。比如,谷歌公司允许员工每周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副产品,也就是每周花20%的时间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熟知的谷歌新闻、谷歌邮箱、谷歌翻译都诞生于这20%的时间。

2、时间自主。有一个叫冈瑟的管理者在自己的公司做过“时间自主”的尝试。他只要求员工能够将工作按时做完就行了,至于工作地点和时间则不做要求。

事实证明,冈瑟的公司在这种新制度下完成的工作量更大,而且人员也更稳定。

3、方式自主。不知道你有没有过拨打客户服务热线的经验?像接线员这样的工作,对于“怎么做”要求特别严格,他们有统一的脚本。所以接线员的工作特别枯燥,离职率也很高。一家在线上卖鞋的网站Zappos,就尝试着让接线员自己决定该“怎么做”。公司不要求他们用统一脚本,只要他们在公司给出的大方向之内,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客户的问题,能够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满意就可以了。因此这家公司是消费者认为的、美国客服最好的公司之一,它的离职率也很低。

4、团队自主。有大量研究证明,在自发组建的团队中工作的人,比在成员早已固定的团队中工作的人满足感更强,团队的效率更高,产出也会更多。

说完了自主,我们再来看专精,这同样是调动人们内驱力的重要举措。

专精是人们希望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精益求精。

要做到精益求精,我们要牢记三条法则:

第一,你要相信通过努力,你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你还要知道,要做到精益求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痛苦的、需要大量、反复练习的过程。

第三,你要知道,没有所谓的完全的精通,你只能无限接近于它。

除了自主和专精,还有一个唤醒内驱力的方式是目的,它指的是一个人远大的志向,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超越自身的渴望。

以目的作为目标,人们要做的可能是如何学习和成长,或者怎样帮助其他人改善生活,而不是凡事以利益为重,除了升职加薪不想其他。

作者不否认金钱的作用,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追逐利益都是正当的,然而仅仅追逐利益的目标并不能真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被誉为“世界第一战略大师”的加里·哈梅尔曾提出,财富最大化作为一种情绪催化剂,缺乏调动人类全部精力的能量。如果认真追逐内心想做的事情,只是将利益当作副产品,反而会让人更有动力。

那有了内驱力,也不是要完全摈弃掉奖惩并举。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将“如果……那么……”型的方式改成“既然……那么……”型。用这种方式,员工不会事先知道自己会有奖励,奖励成了一个附带的事儿,而不是一个目标。作者也推崇考虑非物质奖励,一句称赞或者中肯的正面评价虽然简单,但很有效,相信没有人是不希望被肯定和认同的。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有意义的工作上有所成就。但大多数企业没有更新对人们工作动机的理解,企业的管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积极性也随之被磨灭。

个人升级驱动系统,企业用更科学的方式激励员工,才能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喜马拉雅《喜马讲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他是被称为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可想而知他的思想深度是非常深厚的,而...
    微语在路上阅读 3,916评论 0 0
  • 《驱动力》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积极性,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极性的理论,即真正驱...
    风清扬大侠阅读 4,003评论 0 1
  • 作者 丹尼尔·平克,白宫演讲稿撰写人,2009年的《人类动机的奥秘》是TED前20名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 1. 传统...
    高昆阅读 5,371评论 1 3
  •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看到: 父母用最新款的衣服、最时尚的手机驱动着孩子去争“第一!” 老板用年终奖...
    秦岭樵夫阅读 4,149评论 0 3
  • 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知道自己会死,而动物活在当下 人既然都要死,活着做事的意义何在? 人应对死亡的两种方式:1、文...
    Spencer成长持续阅读 5,02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