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一个精通音律,堪比嵇康的美男子,填了一首词,美不胜收

周邦彦,一个擅长填词的美男子,一个精通音律的江南才子,一个经常自己创作新曲,创作出新词牌的词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想不出名,都难。

晏殊笔下,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梨花是一个点缀。

苏轼笔下,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梨花是他清明人生的写照。

陆游笔下,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梨花是孤傲清高、不随波逐流,最为独特的那一个。

梨花,在周邦彦笔下,化身美人,甚至比美人更有风蕴。他的《水龙吟·梨花》,婉约细腻,咏物寄情,化用历史典故,铺陈梨花多重意象,为我们展现了宋词特有的含蓄美与意境美。

他的诗词,结构严谨,委婉动人,情节曲折,往往出其不意,余韵悠长。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1056年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他任过哪些官职呢?他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典丽精雅。他的长调,尤善铺叙,成为后世律派词人的宗师。

他的词,被旧时词论称为“词家之冠”。他流传于世的,是一本《清真集》。多才多艺的他,可以和历史上有名的嵇康相媲美,因为,都精通音律,创作音乐,还都是美男子。

周邦彦汲取柳永、秦观等人的优点,继承他们的风格,加以发展。他在词的创作中,运用格律,开创了先河,被赞为词之集大成者,更被王国维赞为词中老杜。

读他的词,如品一杯明前茶,茶香入口,沁人心脾。他填的这首水龙吟梨花,更是美到极致。

水龙吟·梨花 周邦彦 〔宋代〕

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素肌应怯余寒”以拟人写梨花的娇嫩,“樊川”、“灵关”考据地理与历史渊源,“传火楼台”,让人想起韩翃的《寒食》诗。潘妃、昭君、长门宫的典故,让梨花词充满厚重的人文底蕴。

周邦彦化用前人诗句,以“雪浪翻空”,“粉裳缟夜”对比李花,凸显梨花的独特,可见其其“锤炼化用”的语言功力。

周邦彦以"素肌"喻梨花之白,以"怯余寒",写梨花性情清冷,以"艳阳占立",彰显梨花孤高的品格。"潘妃却酒","昭君乍起"两个典故,将梨花拟人化,化身美人,突出其超凡脱俗的姿态,同时,又暗含对身世飘零的叹息。

上阕从"青芜地"的春日景色,寒食节的"传火楼台",展开叙述。下阕借"风前月底"的自然现象,"雪浪翻空"的想象,营造浪漫氛围。

"残红敛避"与"满园歌吹"形成鲜明的对比。"朱铅退尽"的梨花,天然去雕饰,力压群芳,在枝头傲然开放。花开易见落难寻,繁华易逝,飘零的梨花,"不成春意",不胜凄凉,仿佛词人宦海沉浮的心境。

"黄昏泪"意象,"长门深闭"的典故,也很有趣。陈皇后千金买赋的传说,与当下梨花带雨的凄凉,同样让人感到怅惘。

"素肌"与"粉裳缟夜",这样白描的写法,与宋代的审美,完美契合。而樊川杜牧、长门宫、昭君出塞这些典故,让词中德梨花多了些历史厚重感。

周邦彦的这首词,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写出梨花之美。他以洁白的肌肤比喻梨花的素雅,别出心裁。词中大量引用典故,让梨花更具人文气息,历史魅力。

词的上片,周邦彦用细腻的文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国画,画中,春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抚摸着青草,一树梨花,洁白似雪。李白曾说,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词中的素肌指白色的肌肤,作者用来比喻梨花之洁白素雅。青芜地,说明梨树生长的环境,杂草丛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梨花洁身自爱的品质。余寒,说明春天的寒意未消。梨花盛开于清明前后,梨花风过去,春天就要和我们告别了。

梨花开时,正是晚春。春寒未尽,而枝头的梨花花瓣晶莹剔透,看起来异常娇嫩,因此,怯余寒一词的用法,真是绝妙。杜牧曾在诗中说,带叶梨花独送春。你看,当你为满地桃花花瓣惆怅伤心时,不如相约一起去看梨花去吧?

“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樊川是长安梨园的名字,历史悠久,汉武帝时就有了。灵关,也以盛产梨而闻名。词中提及这两个地方,形象地写出梨花盛开之壮观。照日,洁白的梨花与阳光交相辉映,突出梨花之美。古诗中曾有隋珠照日,罗衣从风的说法,又有衔云酒盃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的记载。

灵关的梨树,长得如此茂密,道路两旁的枝条,彼此伸展到另一边。诗人以遮路两个字,生动地写出灵关种植的梨树数量之多。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可谓梨花的真实写照。樊川和灵关的梨花,宛如春天里银装素裹的仙境。

“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这三句诗,写出梨花开放的时令,凋零的状态,一句一典故,让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到了清明节,皇上皇帝取榆柳之火,赐予近臣。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一诗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周邦彦词中的典故,正是出自此诗。

杜甫在风雨看舟前落花一诗中写道,春寒细雨出疏篱,风妒红花却倒吹。很显然,周邦彦的灵感,来自这首诗。陈阿娇被废皇后之位,住在长门宫。凄凉的冷宫里,陪伴她的只有那展青灯,当年的金屋藏娇有多么风光荣耀,今的便有多凄凉。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春天将要过去,长门宫禁闭,任凭梨花寂寞地开放,孤单地凋零,屋内的人无心观赏,置之不管。

诗人寓情于景,过渡自然。“亚帘栊半湿,一枝手,偏勾引、黄昏泪。”亚,词中用作动词,意为压。词中的意境非常优美,试想,窗前一株梨树,修长的枝条,开满洁白的梨花,花瓣尚有一半被露珠打湿,慵懒地斜靠在窗户上。

白居易笔下的山石榴,盛开时,一树火红、娇艳欲滴,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娇媚可人的石榴花,惹人怜爱,任谁看了,都想要闲折两枝持在手。勾引黄昏泪的灵感,应该来自离别难这首词,离别依依,忍不住垂泪。半妆珠翠落,露华寒。红蜡烛,青丝曲,偏能钩引泪阑干。

很显然,才子周邦彦,汲取前人诗词之精华,一番锤炼后,化为己用,更形象,更生动。黄昏泪,真如林妹妹所说,半为怜春半恼春,更有几分是思念。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繁英,说明梨花开得茂盛,歌吹,即歌声和音乐声。风前月底,特指玄宗皇上李隆基的那些风流故事。才子周邦彦用词文雅,言简意赅,仅以四个字百便写出了唐明皇的特点,绝妙至极。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玄宗皇上精通音律,擅长法曲,精挑细选三百余人,亲自在梨园教授法曲,这些人每天一起练声,声音有失误者,玄宗皇上必定能发现,并为之纠正。梨园子弟的说法,因此而来。

精通音律的周邦彦,善于创新,他新创了很多词调,被后人尊为词家之冠。宋徽宗赏识其才华,给他机会,让他得以进行专业创作。一个人的兴趣,如果可以与工作结合起来,那真是太幸运了。

而周邦彦,就是如此幸运。虽然他也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他一路走来,逐步提升,官至知府,后来,他在大晟府任职,官职与音乐有关。你看,就连做官,都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完美结合,对于才华横溢,创作能力极强的才子来说,实属万幸之事。从这一点来说,周邦彦比苏轼幸运多了。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凄婉动人,让人叹息,而玄宗亲手设立的梨园,每到暮春时,梨花胜雪,香气宜人,满园歌声、丝竹声,让人叹为观止。

“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朱铅意为胭脂铅粉,朱铅退尽,即佳人卸去妆容,"朱铅退尽”以素颜喻梨花之白,但潘妃典故本以“步步生莲”著称,与“却酒”的关联稍显牵强。周邦彦反用典故,取其“不施脂粉”之意,以此形容梨花的纯洁。

词中引用潘妃、昭君的典故,也是以拟人的手法,突显梨花之美。根据史书的记载,潘妃,小名玉儿,肤色洁白,姿容出众,是南朝齐东昏侯的妃子。王昭君,是古代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诗人潘妃喻梨花之外形,以昭君比兴梨花之魂,真是神来之笔。在诗词创作中,比兴经常用到。宋代的朱熹做了精准的说明,作为有名地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诗人以佳人比喻梨花,突显它的与众不同。接下来,又以李花对比。缟夜,意为映照黑夜。雪浪翻空的典故,出自韩愈的诗,缟夜的典故出自王安石。李花比桃花、梨花开得早,二十四番花信风,雨水三候李花开,惊蛰一候桃花开,春分二候梨花开。

唐代诗人韩愈,曾在诗中极力赞美李花。在早春的冷风中绽放,沐浴在春雨之中的李花,花开时,颜色洁白,连雪花都难以匹敌,成片的李花,仿佛翻滚的白色波涛。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很显然,周邦彦化用了韩愈的诗句,以雪浪翻空形容梨花开放时的盛况。

韩愈笔下的李花,白到什么程度呢?胜似白雪的李花,映照着夜空,连天空都变亮了。白花倒烛天夜明的比喻贴切生动。群鸡惊鸣官吏起,为什么呢?因为群鸡误以为天亮纷纷啼鸣,朝中官吏听闻鸡鸣,纷纷早起。

当太阳升起,与阳光交相辉映的李花,一团团、一簇簇,在阳光下让人眼花缭乱,不敢直视。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在王安石看来,桃花炫昼,李花缟夜。韩愈诗中对李花的描述,精彩至极,而王安石言简意赅地写出李花之白。很显然,周邦彦从韩愈的诗,王安石的评价找到灵感,锤炼其义,化用为雪浪翻空,粉裳缟夜,如此简洁形象的描述,更吸引读者。

接下来的反转,更为惊艳。你看,韩愈笔下浓墨重彩描写的李花,在周邦彦的笔下,却是不成春意,无法与梨花比拟,自然引出后面的议论。

“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原用来比喻雪花的琼英,在词中代指梨花,强调梨花之洁白。恨,写出无限遗憾。玉容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杨贵妃的容貌,李白曾写过三首诗赞美。而白居易笔下的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来,让人怜惜。

马嵬驿兵变,古稀之年的玄宗皇上,再也无力保护杨贵妃。年仅三十八岁的贵妃,无奈在马嵬坡的一棵梨树下自缢。根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妃子死日,马嵬媪得锦袜一只,过客传玩,每出百钱”。

"谩意为徒、空,琼英谩好",写出梨花之美,以及诗人的叹息。如今,空有一树梨花,却再也见不到太真的容颜。梨花有雪花之白,兼有太真之魂。

恨玉容不见,玉容,指寂寞冷宫的陈皇后,塞外悲鸣的王昭君。曾经的绝世佳人,再也见不到了。倾国倾城的太真仙子,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或许,周邦彦将自己的失意,对北宋末世的隐忧,都写入这首梨花词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