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42天

原文阅读: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讲解: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启发思考:
“闲”,本义栅栏,引申为范围、界限。(在古汉语中,空闲的“闲”写作“閒”。)上古的时候没有房门,晚上睡觉,门用木架子挡着就是了。以前在大陆的西南、西北地区也可看到,一些山洞的门口并没有门,只是用木架一挡,并不怕小偷,只防牛羊跑出去,所以叫“闲”。
“大德”、“小德”,即大节、小节。子夏的意思是,大德大原则不能越过界限,不可轻易变更,例如,人命关天的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等,要有道德底线。相对而言,小的毛病可能每个人都有,小节可以有出入,不必太过分责备。
不过,“小德出入可也”,可的意思,是说不得已而可,并非说小的方面竟然可以不管不顾。而且,这个“出入”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为了私心,而是为了从大局出发,让大事做得更好些。如果各种事情都草草了之,大节之处是没有办法确立的。
《荀子》记孔子讲:大节是,小节也是,上君;大节是,小节有出入,中君;大节非,小节虽是,不足以观。儒家论人,重在大节。能有出入的小节,当然也必须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春秋繁露》讲:权虽反经,也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虽死不为。
子夏在这里提出的大节小节的问题,很重要。儒家历来主张,作为一个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该能够把握大节、坚持原则、有自己的底线,但也不必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这句话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与平衡,具有一种务实的精神。
子夏本人也有这样的风格,从他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他教的学生,既有传授六艺的,更有从事实际政治、军事工作而卓有成效的。治理国家、领兵打仗,如果没有务实的精神,肯定行不通。
我们知道,孔子既坚守“吾道一以贯之”,又讲究权变,而“权”为的是“守道”。孔子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篇第九》第30章)子夏的“小德出入可也”,就是对孔子“权变”思维的具体阐释和运用。
当然,一件事情是大节还是小节,有时客观上难以分清,有时主观上也可能有所含糊。现实中,常常以小节为由而放松,往往会酿成大节出问题。所以,刘备告诫刘禅的看看记录“勿以恶小而为之”,实在是有深意。
梁启超曾把“正本、慎独、谨小”三者作为鞭策勉励自己的三个重要条目。他特别针对小节无害论而提出“谨小”。梁启超认为,子夏的话本是对贤者所说,不是对一般人所说;一般人小德出入多了,大德也必然被伤害。这是因为,小节小过皆有因果作用,且小过之积,如涓涓细水,可以汇成江河,犯成大过;小节出入之害,如风寒甚小,却可以亏其气血,引致痼疾,而亏于大节。
当时从事革命或维新的人士有很多以不拘小节的英雄自命,而流为功利之士,梁启超对此深为痛心。他主张必须检点细行,不能以自恕之心对待小事之过。所谓过之大小,是在已发之迹上论,没有从“用心”来看,如果从所发之根源来说,任何“过”都是恶对于纯粹之德性的戕害。他甚至认为,纤毫的不正之心,最后可以发展为卖国的大节问题,这是绝不能不加注意的。
实际上,子夏这个话,用来看别人是可以的,宽以待人,用来要求自己则不适合,人当严以律己。“行己不可不慎”,修身之道必须谨慎。少年之人犯错,长辈们还会有所担当,到了成人之后,一举一动,各种礼仪规范若做得不对,就不容易被原谅了。一个人的修养功夫必须从小着手,方才能够在遭遇事情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