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为坝,可抵万难

2025 年 6 月下旬,贵州黔东南榕江、从江等地遭遇特大洪水侵袭,多个乡镇被淹,道路中断、房屋受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场全民参与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生动诠释了 “人心为坝,可抵万难” 的精神内核。在这危急时刻,救援队的英勇行动成为了黑暗中的一束光,而他们在救灾途中顺道救下悬挂断桥货车司机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榕江,这片被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三江环抱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其独特的“锅底”地形,使其在面对极端降雨时,如同一个天然的“洪水漏斗”。水利专家们毫不留情地指出,榕江县城现有的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这与长江中下游城市普遍的50年一遇标准相比,简直是“裸奔”。此次洪峰流量高达5100立方米/秒,平永镇日降雨量更是飙升至300毫米,直接打破历史极值,使得洪水漫过河堤成为必然的宿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曾经的“百年一遇”已然成为“年年见”的常态,这无疑是对传统“大堤大坝”式“硬防洪”模式的当头棒喝,它宣告了人类“人定胜天”的傲慢已然破产。

这起救援事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救助行动,它引发了我们对整个社会的深刻思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团结一心,互助互爱。救援队的队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他们在危险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往直前,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英雄,需要更多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同时,这也让我们反思,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高我们的应急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灾难时,减少损失,保护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这场抗洪救灾行动中,各族群众也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爱心。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制作盒饭,提供饮用水和食物,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清理街道淤泥,企业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资,志愿者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心理疏导。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文旅部门承诺 “早日打扫干净家园,再请大家来做客”,传递出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心。这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协作机制,再次印证了 “中国速度” 背后的团结伟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