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儿子18~儿子23个月
这是我在别的群里回答群友的内容,我简单的整理了一下。你可以参考一下。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灵性的,他们会去追寻各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五大心理需求。
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是非对错,只有想要和需要;方法部分好坏,只有是被抓到和侥幸的成功的区别。
所以当孩子有了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心理营养”那一块缺失了,然后想办法去给他补充。
只有孩子的内心不在空缺了,他就会停止这种通过满足自己物质的需求的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体罚孩子会给孩子形成一种观念“我用肉体的痛苦偿还了我的错误。”
只要是我的身体受苦了,我犯了的错误也就翻篇了。
这也是我看到孩子“屡教不改”时候感到心痛的原因,孩子已经习惯了用他肉体的痛苦去换取他想要的“东西”了。他很明白自己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他依然要去这么做。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他觉得填补心里的空洞,比肉体上承受的痛苦更重要。
原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愧疚、不安,也正是这种情绪会推动着我们去改正自己的行为,让事件的结果可以弥补。
调整自己对孩子犯错的态度,首先要从避免体罚开始,接纳孩子的状态和情绪。
然后就是关注与解决问题。就像是有位妈妈让孩子把随意花钱买的文具自己去退货。
当然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事件,解决的方式也会有不同,这就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事件的解决。
同时需要给予孩子补充心理营养。一定要大量的补充给孩子,因为填补一个洞不是刚刚好就能填满的,往往是需要超量的补充才可以。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确立物权,我的东西就是我的,我要负责保管,有人需要借、用都要经过我的同意。哪怕是孩子的东西,我也要尊重孩子的拥有权。
禁止给孩子贴标签“偷盗”“小偷”,只是强调“请尊重我的所有权!请经过我的同意!”
至于你是要把东西都收起来,还是像以往那样随意摆放,又或者有其他的方式去处理,这就需要你来决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