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3月4日参加了由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举办的线上会议,主题为2025年“世界肥胖日”肥胖防治培训会,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2025年主题: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能够做到提高意识、鼓励宣传、政策建议、分享经验。

王丽敏教授《中国慢性病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其中提及影响我国居民死亡主要危险因素排序变化,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环境风险因素、行为风险因素,从1990年的排名前五的颗粒物、吸烟、高血压、高钠、低温,到2021年排名前五位的高血压、颗粒物、吸烟、高血糖、高LDL,我国成人居民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为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我国成人居民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为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我国成人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趋势为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慢性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膳食行为、身体活动等,健康中国行动文件-“十五大行动计划”: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健康中国行动-四大慢病防治实施方案,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周迎生教授《肥胖危害的本质是“三高”》,主要分享了“肥胖”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21提到人群死因首位是心脏病,男性脑血管病超过女性,女性心脏病超过男性,WHO2019提及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死因的首位,且显著增加,中低收入国家快速增长,高收入国家降低明显,“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共病危险因素前10位:高收缩压、吸烟、高钠、颗粒物、高空腹血糖、高低密度胆固醇血症、高体质指数、低全谷物、低水果、高酒精。“共病”现象:根源是危险因素相同,如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防治共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关键是危险因素达标控制。
张俊清《聚焦肥胖-生活方式的行为管理》,主要分享世界范围内肥胖流行现状严峻,成人肥胖患者到2025年估计超过10亿,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的慢性疾病,肥胖与多种并发症有关,体重减轻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减重幅度与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改善有关,减重5-10%预防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理、基因、心理、社会、环境、药物。肥胖患者中初始体重控制目标是在起始的6个月内减重5-15%,以达到在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上获得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肥胖症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咨询、饮食、体力活动、睡眠管理、压力管理、自我监测。3+N(营养、运动、心理+内分泌科、中医科+针灸科+胃肠外科等)。
罗樱樱《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中十大亮点包括:关注肥胖症的病因学、强调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推荐肥胖症分级、重视肥胖症的分型及分期、强调肥胖症相关疾病患病风险和减重获益、规范肥胖症的评估、提出肥胖症治疗原则、首次提出肥胖症诊疗路径、全面梳理肥胖症治疗方法(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减重与代谢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提出肥胖症多学科协作诊疗新模式。
崔巍《肥胖多学科干预诊疗模式》,临床肥胖应由过多的脂肪量与持续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组合来定义。肥胖新分类从人体测量学维度-脂肪过多;临床维度-脂肪过多对健康的影响。肥胖症的干预和治疗需要多种手段: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及行为治疗、肠道菌群调节及益生菌或菌群移植、药物治疗、减重代谢手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运动干预中常见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有氧加抗阻、间歇训练、混合训练,减重期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减重维持期每周至少进行200-30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制定减重运动处方流程:减重需求、运动计划、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注意事项、运动方案的调整。单纯生活方式管理易体重反弹,难以长期维持体重降幅。常见的心理及行为治疗方法包括冥想,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压力,减少和转移对食物的欲望。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是肥胖病人的重要特征。
李红娟《运动减重:以代谢健康为目标的体重管理》,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过度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的过度堆积,BMI正常的人群也可能处于代谢不健康状态,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与代谢状况密切相关,BMI正常但代谢异常还与肌肉量不足有关。合理运动是改善身体成分、代谢与健康功能的有效方式。肥胖治疗的角度,先强调降低代谢风险,再逐步降低体重,以长期维持正常体重和代谢健康状态。运动减重的独特益处:改善心脏代谢健康。联合运动(有氧+抗阻)有益于代谢健康的提高,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血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生长激素和脂联素水平,降低腹部脂肪,抗阻运动可以改变骨骼肌的代谢特征,增加瘦体重,降低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长期体重管理的综合锻炼推荐—FACE(柔韧性训练、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
田向阳《中国肥胖患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王友发团队主编多部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指南、标准,如《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2024、《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2019、《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2023、《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2022。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通过调整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健康状况的方法,它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社交等多个层面。干预原则包括有效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综合干预原则、个体化原则。
陈伟《肥胖症新诊断带来的新视角》,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基于BMI、基于体型特征(腰围和腰臀比的局限性-随着年龄增长呈缓慢增长趋势)、基于体脂比(局限性-较难全面反应体内脂肪组织的分布)、基于病因的分型(原发性和继发性肥胖症)、基于有无代谢异常的分型、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低代谢型),健康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限时进食法对体重管理有效,并会使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改变,优于限制能量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