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朱赛龙日读——《人生十二法则》
#第4期
法则四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
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
然后你会发现,
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一,与自我博弈
当你身边站着美国总统的时候,谁还会在乎你是不是加拿大总理呢?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个似乎能洞悉一切的批评家。他向来吵闹,不断谴责着我们的平庸,常常令人难以忍受。
让我给你一个不同的角度,一个不需要错觉的角度。如果你总是抓不到好牌,那么你玩的牌局或许本来就是个骗局,甚至有的时候你自己也在无意识地做那个骗子。如果内心的批评家让你质疑自己的奋斗和人生的价值,也许你就不应该听从他。如果这个批判之声总是在贬低每一个人,不论他们成功与否,那么这个声音又能有多可靠呢?也许他只是在唠叨,而不是在提供充满智慧的箴言。
“总有人比你更好”是虚无主义的陈词滥调,就像另一句话说的:“现在重要的事情一百万年以后都不重要了。”对这个陈述的回应不应该是“好吧,一切都没有意义”,而应该是“任何白痴都能说出一个让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的时间跨度”。
说服自己对什么都不在乎并不是在对存在进行深刻评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维玩一些低劣伎俩。
二,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人们的视线总是指向那些他们有兴趣靠近、试探、寻找或者拥有的东西。
三,走出认知困局
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你选择性地看见那些助你前行和达成目标的东西,识别路上的障碍,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但是除此以外还包括很多东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
这是必然结果,因为这个世界包含的比你关注的多太多了,你必须认真分配有限的资源。
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如果生活不顺利,那么就像最悲观的格言所说的一样:人生皆苦,等待你的只有死亡。但是在被危机逼迫着这么想之前,你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生活没有问题,是你有问题。这样想至少能给你一些选择空间。
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无知。
也许你的价值体系需要彻底重建,也许你想要的东西让你看不见其他所有可能性。也许你正紧紧抓住自己当下的愿望,以至于看不见其他任何事物,包括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人们往往只会看见自己追求的事物,余下的大部分世界都会被他们隐藏起来。如果一个人开始追求不同的事物,比如“让自己生活得更好”,那么他的心灵会开始从之前隐藏的世界里发掘出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帮助他前行,并且他也可以凭借这些信息来行动、选择、观察和提升。当一个人这么做并成功获得自我提升之后,或许他又会开始追求更加不一样、更高层的东西,比如“我想要得到比改善生活更好的东西”,然后他便会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世界。
人们看见什么取决于他们相信什么。
四,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集中注意力,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你困扰,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要发现这些东西,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什么在困扰我?”
“我有能力改变它吗?”
“我真的愿意改变它吗?”
如果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换个问题,缩小范围,直到你找到困扰你,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事情。光是这一点就需要用不少时间。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你不再那么关心他人的所作所为,因为你自己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专注今日,并且追求至善,这样,你的人生轨迹就会让你充满希望。沉船的船员登上救生艇的时候都会感到很开心,谁知道他以后会到哪里。快乐地旅行或许比成功地到达更好。
索取,然后就能获得;敲门,然后门就会开。怀着渴望之心索取,怀着迫切之情敲门,你就有机会改善你的人生。这种改善有时是一点,有时是很多,有时甚至是全部。
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
而是源自你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