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31 星期日 雨
《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一书是美国神经教育倡议的创始人马丽亚·哈迪曼博士所作,她致力于把脑科学的相关研究介绍给教育者,以更好地指导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杨志在“译者序”里指出,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本书根据脑科学研究的发现提出了教学实践的原则和具体操作要领,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对于一线教育者,是一本基于脑科学的实践手册。
二、本书是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范本。对于科研人员和教研老师,这本书是一本方法学著作。
三、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脑的基础知识及其与孩子学习效果的关系。对于家长,本书是一本帮助了解孩子学习过程、改善指导策略的科普读物。
第一章中有些研究结果确实让我们意外,比如“神经迷思”中的左右脑的问题、莫扎特音乐的效果、只用了百分之十的大脑。一整章读完,我想到了《刻意练习》一书里的一些研究成果,竟然与本书很多观点是一致的。比如,脑神经元的生长、注意控制的训练。
第二章介绍了脑的结构和功能,虽然简短,但深入浅出,对于我们来说,也足够了。这些神经学术语比较熟悉,但对它们的认识却少得可怜。读了本章,对脑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吧。
第三章中讲到现代学校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教学阶段:
1.为学习营造情绪氛围;
2.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3.设计学习体验;
4.教授掌握内容、技能和概念;
5.教授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6.评估学习。
这六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指导框架。看似理念很高端,但一线教师的实践告诉我们:非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更有效、更适应当前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抓住了培养、训练的核心,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容易达成目标。
第四章主要讲解脑-目标1:为学习营造情绪氛围。
压力是一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学习,积极情绪能提升学习体验。营造学习的情绪氛围可能是一位教师每日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压力经常是一种持续性的事件,持续性的压力可导致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的损失,会影响记忆和信息加工。
贫困导致的家庭压力对儿童的认知发育有不良的影响。生活贫困的儿童可能会很少与父母很亲密,缺少照料者支持系统,同时缺乏机会参与非正式的学习体验。
这一点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比如,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一般不会开口从家长要钱买东西,因为钱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学生的家人都很看重钱的实用价值。在平常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一要钱就会受到责骂或喋喋不休的唠叨,这让孩子原本就不自信的心理,变得更加自卑。特别是学校或班级举行大型活动,需要购买服装之类的,这些学生就更不敢开口了。往往就失去了很多参与非学习的机会。
父母的培养不仅对孩子认知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对大脑的生理成熟很关键。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一方的义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共同的责任。目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很滞后,不仅表现在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孩子的监护人文化素养太低,缺乏教育方法。
这里,也提醒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筑起家校共育的高速路,实现学校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我想,这方面我们还是能够做些什么的,留待下学期进行吧。
学生在校频率最高的情绪是焦虑。我们在学习环境中,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活动来减缓学生压力。当观察到学生的行为问题时,应立即施以适当的干预措施。我们最应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校氛围,促发积极的学习气氛。
其实,我们都知道积极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引导作用,适度的压力很多时候也是动力。当今学生为什么会焦虑?从根本上来讲,我认为还是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老师通过题海战术提高成绩,学生在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中不但要应付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还要承受没有做完挨批受罚、没有考好心情低落的煎熬和痛苦。
如此,学校不再是令人愉快的,学习经历不再是令人期待的,负面情绪就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
积极情绪能影响认知连结的广度,可以更好地引发创造力、探索性和整合知识容量。学习动机是设定学习情绪氛围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要通过设计愉快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积极情绪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容易激发,这样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而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对口头激励之类的并不感冒,参与性很低,主要是我们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没有对症。这类学生,需要用新鲜的活动去刺激、感染。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环节的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投入学习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