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现象:小王和小张是两个工作能力一模一样的人,领导和小张比较疏远,但是却和小王走得很近。之后小王平步青云,小张的事业却一直毫无起色,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在不同的场景下,他们两人对同一件事情是如何表述的:
很显然,小王在”拍马屁“方面更胜一筹,领导更喜欢谁,高下立判。
你以为这篇文章就是教大家如何”拍马屁“?
要知道,”拍马屁“也是有学问的,如果没掌握”拍马屁“背后的原理,很容易拍到马蹄上,最后适得其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拍马屁“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那是在1981年的时候,有两个人(Tversky和Kahneman)做了一个实验。他给接受测试的人说,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亚洲疾病正在侵袭美国。如果不治疗的话,600人就会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但是A和B都不是很完美。然后他把人们分成两组,每组分别给出两个治疗方案。
第二组只是换一种描述,把这两种治疗方案重新说一下。
(如果你是实验者的话,会选择哪个方案?)
最终测试结果出炉
第一组因为人们觉得有200个人生还,所以比较好。但是如果选择B方案的话,还有2/3的概率是没有人会生还的,所以大家认为A比较好。
第2组因为人们觉得C方案会有400个人死,很不好,但是如果用D方案,还有1/3的概率是没有人死亡的,所以就选择D方案。
其实大家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两个方案说的是一样的,但是仅仅是换了一个说法,为什么实验结果差别会这么大呢?
当我们描述问题的时候,不同的说法就造成了参考点的差别。
第1组强调的是生还,那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收益。在有收益的情况下,人们是风险厌恶。因为人们喜欢确定性而不喜欢冒险。
A方案强调可以确定200个人会生还,所以人们喜欢A。
B方案则更偏好风险,有可能全部生还也有可能没有人生还,所以人们不喜欢B,所以人们就是风险厌恶的。
第2组强调的是死亡,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是一种损失。当人们面对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人们更喜欢冒险以避免损失的出现。
C方案会有400个人死去,这是确定的损失,人们不甘心损失所以不喜欢C。
D方案有可能会没有人死,但这是一种有风险的情况。那么人们都喜欢D方案,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哪怕是只有1/3的概率能让所有人都活下来,也愿意尝试。
其实这个和股票的问题是很像。
当我们股票盈利的时候总是急于脱手,想把一个风险收益变成确定收益,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是风险厌恶的。
但是当股票亏损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愿意平仓,总是等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喜欢损失。在损失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偏好风险的,不愿意把这个风险损失变成确定的损失。
从这个例子上看,我们发现,同样一件事你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又分为风险选择框架、特性框架和目的性框架
风险选择框架,就是在人们有收益的时候是风险厌恶的。如果出现了亏损,人们又是风险偏好的,就比如上面举到的股票的例子。
特性框架指的是人们心理中存在着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当问题以积极的方式描述的时候人们就比较开心,如果以消极的方式描述的话,人们就不开心。
我们举几个例子,什么是积极框架?什么是消极框架?
如果大家都喜欢瘦肉的话,大家喜欢第1种。因为采用了积极框架去描述。
第2种描述,你听了是不是想把医生打一顿?
目的性框架就是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对同一个问题做出的不同描述,分为收益和损失两种模型。你要去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描述方法才能够达到你个人的目的。
下面几个例子大家是不是经常遇到?
很显然,我们更倾向于去B面馆吃面,去B商贩那里买水果,而孩子会更喜欢B家长的方式,所谓的鼓励式教育应该就是如此吧。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事业上的瓶颈会不会是因为你和别人表述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
最后,我抛砖引玉,大家可以在留言区接龙~
灭霸:我要杀死地球一半的人
灭霸:我要让地球一半的人活下去
平常:九折优惠(无人问津)
双十一:满400减40(疯抢)
流氓:我想和你睡
徐志摩:我想每天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