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业端-市场推广模式未来演变浅析(一)

为了优化国民能够更快的用上便宜好药,国家推行各项开创性的医药改革,从工业端、商业端、医药终端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套娃。其中对工业端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国家医保局发起的全国集采,其出台直接砍掉了5成以上的药价。


全国集采,也就是从国家层面上,面向厂家发起以量换价的药品招标。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医保赤字的问题,而这一步棋显然是意义重大的,也将在现在乃至将来,对工业端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于市场推广层面,集采政策的推出,使得临床观念成熟的产品,其同行竞争激烈、推广队伍冗余的局面得到改善。市场渠道相对不成熟的厂家,往往会选择直接将刚组建不久的产品推广线直接砍掉,开始专注于创新药及细分赛道的临床推广和深化,并通过学术推广等模式,打造药企专业形象,这也催生了像恒瑞、百济神州等一众国内创新药企的迭代,进入品牌市场化的时代。


而市场渠道成熟的A司等大外企,因为市场渠道更加成熟,无论第一终端,乃至第二、第三终端、互联网医疗等都有了长足的布局。在渠道把控较为成熟的情况下,简单粗暴的砍掉临床推广队伍,显然是不够明智的选择。当然,产品利润空间严重压缩,人才成本高,也是药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产品线推广线的合并和外包,既是现在部分外企不得不尝试的手段,也会是未来的市场推广策略的必然选择。大外企由原来的专业化推广,向边缘产品外包、核心产品推广线合并等矩阵式、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正在不断酝酿。


当然,市场推广策略的改变,只是整个医药变革的开端,根本原因还是由国家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正是在 2018 年药品招采及价格管理、医保基金支付的逐渐理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顺利进展,国家医保局顺应了这样的前提,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带量采购。


这一政策对于工业端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套娃仍在不断进行,在现在和未来或将倒逼医药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潜移默化地颠覆现有医药的供需结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