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去体验和感受。
作者介绍了十位耳熟能详词人的人生。介绍内容上,以人生为脉络、以诗词为引子,引出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和事迹;表达方式上,采用了当下流行的口语化方式,网络用语频出,使词人不只是语文课上的考试重点,也是大家调侃的对象,产生了故事书般的好读感。对诗词,算不上深度解析。词作为宋代最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创作异常兴盛。很少受到思想的约束,故而题材丰富。对诗人,描述的事例也均为常规事件,和《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好一个宋朝》等书的内容极相似,并没有特别的点让人能深记,更适合用以激发兴趣,用以入门之用。
看到以诗词辅助事件的表述后,对背过的诗词产生了更深的认识,理解了语文老师说的,分析作品要放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去。语文课的闭环往往经历长时间后,有一天又正中眉心。读王安石的《元日》不能只想到新年的欢愉,还应该了解诗作代表了对未来变法的期待,辞旧迎新的背后是破旧迎新。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不是真的感叹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更是多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也不是只关注三瘦的文字寂寞,还应该看看其婚后和丈夫分别时的思念。只记得背必背古诗词,却忘记停下来探索一下背后的起因。
作者尤为偏爱苏轼,特别为其写了多篇番外,当然写作方式和正文依然没什么不同,可以理解为苏轼可以写得点太多了,不管是人生经历还是正儿八经参与的工作实事,甚至连吃吃喝喝都留下了轶文趣事,干脆来点番外补充一下。除却苏辙因为捞哥哥而走红网络的名梗,顺带连章惇和陈季常都出场了一把。
介绍和词人的经历有关的作品,作者将富有词人代表性的作品整理一部分,分析其风格。如欧阳修的用语自然平易、辛弃疾的词风多变、李煜的词简洁、干净、极少用点典等。
其中,宋徽宗赵佶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从艺术的层面上,我看到他的第一反应是绘画和瓷器,最熟悉的是使用word时,在字体选择上选择仿宋。他的诗词的传唱度显然没有另外9位高,如果不是方文山在《青花瓷》中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我都不知道赵佶那句“雨过天晴云破出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语文课上一首他的作品都没有收录,作者在介绍赵佶时,也只引用了三首词,且都是被俘虏之后的作品,看来在做皇帝时并没有把太多精力留给诗词。
赵佶和苏轼都是词人中的全才,除却写词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样留下了为人乐道的事物。但是从他们的人生经历看,越是全才便越觉得可惜。尤其是赵佶,倘若不是宋徽宗,而是能安心做赵佶,在艺术史上必然能取得别样的成就。
另及,多次提及当年明月,感觉浅浅的为《明朝那些事儿》做了暗广。故而也理解,为什么会选择幽默浅白的方式介绍人物。
作者认为看一个人的作品,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他的心情和人生。宋词提供了一种体会别样人生的途径。在感受“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的绝美环境中时,还能感染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脱。
在当下,一方面是科技发展后,短视频、手游等娱乐方式的出现,让很多人无法静心去感受宋词的力量,即便是浙江省大力推广宋韵文化时,也往往采用周公子等博主一样娱乐化的方式,以扩大传播面;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传播传统文化,包括福豆姐姐、都靓,甚至周公子的走红,都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管是何种方式解读,都是为了突出词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如本书赞扬陆游在爱国情怀时,不忘记在番外中吐槽一下和表妹的爱情。倘若不是因为考试,语文的确是很美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