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我就规划了周六的行程。先去东岸北墙,再去滨江风景线,最后去外滩。
临行前,把半个地瓜、一个杂粮馒头、一根香蕉、一个桔子、一个苹果分别装进食品袋,放进电脑包。泡好了一杯茶,插进包的侧兜,把一个装满热水的热水壶也放进了包里。本来还想带着电脑呢,最后想想没带,为了减少点重量,我把包里备用的电池等零星物品都拿出来。
上午8点半出发,先顺路去了一趟移动公司,办一张新电话卡,长期驻留,方便使用。办完后出门搜索公交,一站路就能到地点,步行约20多分钟,一想干脆就当徒步旅行吧。
我在路牙边的便道上走着,天气虽然很凉爽,但总感觉后背汗津津的。上海的小区里建有亭榭阁台,几曲回廊点缀其间,不胜惬意。还有一些用不锈钢管构设的晾衣架整齐的排列着。路上碰到个别躺倒的公用单车,我就伸手扶起,几秒钟的事,也累不到我。本着“从小事做起”的想法,我相信,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如果每个人都多想想“利他”,世界会否变得更美好些呢。但人有私心、私欲是自然,而“利他”只是其中的一个念头罢了。
在经过一个小区门口时,因其弯道较小,一位凹凸有致的妇女从小区门口迎面拐出来。我旁侧两步让开,走过去,又回头看了一眼,她穿的紧身衣裤弹性很好,这要是在健身馆,为了能让姿体更好的舒展,也便于柔韧性训练。但在平常逛街不适宜穿这种明显很暴露的衣裤,就跟裸体似的。我不知道日常穿这些衣服的女子是什么想法,是否有些情结呢。
一路向北,过浦东大道,沿歇浦路再向北,过昌邑路北行百十米,就是滨江东岸北墙的起点广场。我先看了广场西侧的环境介绍和布置图,然后直奔黄浦江边。江边岸上人较少,江风拂面,憩台空落,忽微雨至,漫步其上,更觉舒朗。
绕行至望江驿,这里有座供游客阅读的场所,免费热水和卫生间具备。早知道我就不带热水壶了。以后如果有时间,我想我会常来此处,可临窗阅读,又可眺望江景,这么有趣的事,我喜欢。
东岸与北墙间,有一座弧形钢架拱桥,起拱不大,桥后绿茵里隐约一座两层矮楼,钢制窗边突出外墙约300mm,镀铜色,门窗上口具拱形,西欧风格,给人一种宁静厚重的感觉。
东行不远,有一个环境典雅的艺术服务区,我隔窗望去,一群年轻人好像在做游戏,也有穿婚纱的女子,头上带着“?”问号。前段时间,我听说现在年轻人在玩一种叫“什么杀”的游戏,我没在意。看来还要与时俱进,勇于去接受新事物啊。这个地方应该是举行欧式风格的婚礼、宴会的地方,我是没机会尝试了。
11点多乘轮渡去了北岸,出了渡口左拐不远,是世界技能博物馆(前身是民国时期广东郭氏兄弟的粮栈),带着顺势估且看看的心理进了馆。
一层大厅,介绍了世界技能发展史,起源地在西班牙马德里,我国是2010年加入,于22年9~11月在上海举办了特别的世界技能大赛(疫情期间)。有讲解员给一群小朋友及其家长们做讲解。二、三层是多功能展厅,有对近代工业革命的介绍,也有电话、交流电、编程等简单普及。我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AI智能的运用触动很大。只能告诫自己,再不抓紧就真的out了。四层是动手实践。
我在一层步入圆明园介绍里拍了一照,女儿说我像六阿哥,哈哈。又在电子墙玩了一下剪发,去燃气机拉了会儿风箱。看着男女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一只电话,隔着两米多,一个女孩对着电话不停的发音,屏幕上一串串的字符飘起,另一个男孩拿着电话听的使劲笑,从前仰后合到笑躺倒地上。还有织布的流程、给汽车涂色工艺、建造榫卯结构等等。
看着年轻妈妈们带着孩子,诵读介绍也好,指点也好,大都在不厌其烦的引导着,年轻爸爸也有陪伴的,但很少,我想可能是工作较忙吧。男人拼命赚钱就是要给女人花,也是为了家庭,让家人有稳定的生活,安心的教育后代成长。现在生活压力大,一个人赚钱不一定能供给一家人,所以,年轻夫妻应共同担负家庭的重任。那种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又或者外面流血流干,家中闲里偷欢等等都是要不得的。为人应常记“举头三尺有神明”,希望他人如何对自己,自己也应如何对他人。自然是公平的,命运是相对应的。
感觉有点饿,一看时间,已近三点,这一转悠就是两个多小时。出门在长凳上喝点水,把地瓜吃了,又吃了一根香蕉,用卫生纸包好香蕉皮,向西走了一百多米扔进垃圾箱。然后,顺着岸边木道一路向地图上标记的杨浦滨江风景线走去。
其实,我所在的位置就是风景线的端点,只不过是想走到另一个端点而已。
途中小雨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下了起来,我把伞撑开,漫步在这斜风细雨中,突然想起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词,虽然没有“青箬笠,绿蓑衣”,我也暂时不须归嘞。
不久,走近了一座高楼,其一层外面整齐的摆放着几排桌椅,我在挑檐下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服务员过来,说的应该是福建白话,向我询问:“先生,您需要点什么?”我说:“我坐坐就走”。随后,我又向她大致了解了下情况,原来,这里25号要开啤酒节,要是有空,去凑个热闹也挺不错。
点根烟、喝口茶,在毛毛雨中继续我的徒步。
走到滨江风景线的端点,不能直行。告示上说:因码头被船撞了,正在抢修,大概需要三个月,暂时不能通行,需要绕行杨树浦路。
我正打算继续绕行的时候,一对游玩的男女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俩年龄大概在50至60间,男人拿着手机选取角度给女人拍照,女人笑起来挺好看,隔着绿植花丛配合着拍照,每次男人拍完后,都要拿给女人参看。我在此停留的时间不长,成了那个“看风景的人”。我抓拍两张,把照片发给友人,友人说的很经典,“一个在笑,一个在闹。这就是幸福。”
码头出口右侧转弯处,有一座大屋,是清末民初英国商人在此经商的办公室。码头向北直行约百十米,就到了杨树浦路。路边一些高大的建筑外墙皮大片的脱落,宽阔的门前无人无车,只从二层透射着零星的灯光。我想可能是周六的缘故,又或者受当前形势的影响,这里显得过于冷清。
顺着杨树浦路西行两百米左右,是水厂,估计这一片应该都属于水务公司的范围,路对面应该是其居民楼,围墙外侧布设着标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这才体会到,上海的城市建设为什么具有浓厚的人性化的原因,由此,人们应该更好的维护它。厂内一些明清时建筑古意盎然。我在墙外观赏了一会儿,又迎着小雨向江边绕去。
穿过建设中的抖音集团大厦,终于踏上了北外滩的廊道。路面湿滑,我溅水前行。不久看到一家店门口摆放了桌椅,走近观赏片刻,风格迥异,也就不辞而别了。
途中接到一个朋友的视频,听说换了工作,我也为她高兴,空闲时间多了,也不用太辛苦了,虽然薪酬少了点,但这个年纪了,简单的生活、愉悦的心情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顺着北外滩步行向既定的最后一个目的地。这时已四点半多。继续向西走,游人渐渐多了起来。从远处看,东方明珠在细雨中略显模糊。途中有一些砖砌清水墙带着时代的特征,我停下来,对其缝、角构造仔细观赏。几十年的建筑,依然砖缝密实,墙角上下笔直,当时的砌筑工匠定是有着较高的水平,我做了一辈子的工程,对此深深叹服。
从北外滩走过东方明珠,周边愈显繁华,外国游人也零星可见。快到白渡桥时,有游客相互拍照,有美女自拍,散步、闲坐的比比皆是。绕过桥头的军事区,道路对面一座古朴厚重的建筑显现出来,我避开树枝的遮挡,看见四个魏碑体大字“浦江饭店”高挂门头,沉重的历史感涌上心头,我不清楚现在这所饭店是做为文物、还是继续营业。但我看其布设的穿线管和一些排水管,应该是还在营业吧。有空了对其详细了解下。一般大型饭店都是卧虎藏龙,南来北往的佚事、风云动荡的局势等等都离不开它的影子。我把白渡桥畔,浦江饭店深深的记在了心中。
从白渡桥起,人流开始显得拥挤起来。在桥上拍了几张照片,感觉不错。下桥就是外滩,人潮涌动,对面是南京东路,下班的或者是游人也非常的多。
想走到外滩上,执勤人员说,今晚上因国际光影节,从白渡桥向东大约一里路的外滩廊道暂时封闭,游人只能出,不能进。
我跟随游人向东走,等终于踏上外滩廊道,才发现廊道上中外游人稠密,西面人流拥挤,不易靠近。这时已七点多,我再向东走了约百十米,找了个空位坐下歇歇脚,吃了个桔子。
突然,浦江两岸,灯光大放,光影节的灯幕远远的在对岸高楼上展示,东方明珠也散发着熠熠的光彩,浦江上下灯影辉映,色彩缤纷,红蓝投影照映着江水,愈发璀璨多姿,标识着各种字符的游艇往来穿梭,偶尔笛声嘹亮,还有人们欢呼声,伴着不远处钟楼的清扬的钟声,若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当时的心情。而我也心境颤动,当是时:“感谢祖国,感谢上海,感谢浦江,这么辉煌的景色不仅让我、也让全世界的游人为之兴叹。”
随后,无人机表演开始,离远看,应该是白渡桥下的位置,空中无人机群表演多个造型,我只在观看和摄像,只记得有古堡、人物,当时,没有细分辨具体的图形,回去后慢慢欣赏。
步行至东昌路渡口,过轮渡时,饿的出汗,啃了一个杂粮馒头,又吃了苹果。因回程较远,为了尽快回住地,我选择单车骑行返回,9点半到,扫码付费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