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劝人努力、坚持时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对,罗马是公元前753年建城的。
传说,罗马的建立者是特洛伊的王子伊尼阿斯的后代。也有说法这位王子是特洛伊的同盟国达达那斯国王安基西斯的儿子。反正他的父亲搞不清楚了,但他的母亲却很明确——美神维纳斯。
特洛伊在希腊城邦的围攻下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着他失明的父亲坐船经过7年的海上漂泊,最终在意大利的劳伦丁上岸。
当地的国王叫拉丁努斯,收留了伊尼阿斯,并招赘了这个王子。王子在岳父百年后成为那里的国王,为了纪念岳父,他把自己带来的特洛伊人和当地的土著统称为——拉丁人。
特洛伊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伊尼阿斯的子孙经过若干代传到了努米托和阿穆略两兄弟手中。
阿穆略不满努米托做国王,便发动了政变,废黜了哥哥,杀死了哥哥的儿子,还逼迫哥哥的女儿(自己的侄女)西尔维亚去做不能结婚的祭司,以此来断绝哥哥这支血脉。
但是战神马尔斯爱上了美丽的西尔维亚,并让她怀上了一对双胞胎。
阿穆略软禁了西尔维亚,待她分娩之后,把两个婴儿放在篮子里扔到台伯河里。
但河水把篮子冲上岸,母狼给他们喂奶,啄木鸟给他们喂食,并一起守护他们。
一个牧人恰巧经过,见此奇景,大为惊讶,便把两个婴儿带回家抚养。
待婴儿长大,一个取名罗慕路斯,一个取名勒莫斯,弟兄俩都生得体格健壮,威风凌凌,牧人将身世告诉两兄弟后,两兄弟领导人民推翻了残暴的阿穆略统治,找回外公努米托,还让外公来统治国家,而他们则去牧人发现他们的地方建新城。
但是,两兄弟为城址一事发生了争论,于是决定采用秃鹫占卜的方法来解决纷争。
二人分开两处,各自坐在地上观望,身边各围了一群作证的人。
首先看见天空飞过6只秃鹫的是勒莫斯,他的追随者立即祝贺他受到了上天的眷顾,派人飞报罗慕路斯。
但当消息传来时,罗慕路斯却适时地发现天空中出现了12只秃鹫,他的证人们立刻欢呼起来,祝贺他当王。
勒莫斯的人认为吉兆在先,而罗慕路斯的人认为自己这方的秃鹫数目多,这对战神的儿子争执不下,于是发生了一场混战。混战中,勒莫斯被杀,罗慕路斯则胜利称王。
于是这座城便以罗慕路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
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慕路斯亲自赶着一头公牛和一头母牛绕着帕拉丁山犁出一条深深的垄沟,作为城墙的界线。又在墙两侧一定距离的地方进行了宗教仪式,被宣布为圣界,谁也不准占用,就连靠近这道界墙建造房屋也不准许,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圣界墙的遗迹。
就在这一天,罗马建城了,并从这里出发开疆拓土成为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使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湖。
当时在场的人里又有多少能够预知:就在这两头牛缓慢的步伐里,一个屹立千年的强大帝国正在孕育发展呢?
与此同时,在东方大地上,也有一座城在扩建,她位于天下之中,伊洛之畔,嵩岳之内。她就是东周的首都——洛邑。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但是无人响应,最后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申侯为什么要引狼入室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个老掉牙的传说——《烽火戏诸侯》了。
周幽王为了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的烽火,天下诸侯见状,以为戎狄入寇,便点齐兵马前来勤王,但是到地方一看,哪有什么异族,只有周幽王和褒姒站在高台上哈哈大笑。于是诸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到真的犬戎来袭,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求救时,诸侯以为周幽王又在玩闹,竟然没有一家出动,最后周幽王生生把自己给玩死了。
故事很生动,但是逻辑不太可能,真实的情况是: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就跑去找爹哭诉,申侯于是联络镐京周边的野蛮人,联合缯国、犬戎合兵攻陷镐京,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死,褒姒则被犬戎掳走。
申侯随即扶立只有7、8岁大的外孙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史载,当时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地震,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窘迫,这次又被犬戎洗劫,说不定哪天那些蛮人又会打过来,镐京已经不适合再作为都城了。
于是据传公元前770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率兵护送平王入洛邑,周室东迁,东周开始。
其实早在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广大的东方区域,就曾考虑过将首都东迁,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营建洛邑,但是由于武王去世,武庚和三监叛乱,东迁计划被搁置了。虽然东迁未能实现。但周公和召公对洛邑进行的大规模营建工作却没有停止,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城已经拔地而起,是为“成周”。如今镐京残破,洛邑正好可以接过接力棒。
周室东迁,王朝得到了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日益强大的诸侯却越来越不把衰弱的周王室放在眼里了。
更何况,周平王得位靠的是他外公开门揖盗、引狼入室、弑君而来,所以诸侯对这个政权并不待见。
甚至虢国的虢公翰联合10多家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天子,是为周携王,一时间一个天下,两个周天子。
但是周携王已经成年,控制起来肯定不如还是弱冠的周平王,于是诸侯在短暂的犹豫后开始站队了。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诸侯的动向就特别引人注目。这几个有实力的诸侯就是——晋、郑、卫、秦!
咦,这几个国家好像上文出现过?
对,相传正是这几个诸侯护送平王东迁的!
巧合吗?
肯定不是巧合,因为正统的史书在这个时候删掉了10-20年的历史,而这段阙史恰恰是周携王与周平王争夺天下的阙史。
这里我来补充一些关于扶立周携王的虢(guo)国一些有趣历史。
提起虢国,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假途代虢,那是在100年后的事情了,晋国在周天子的默许下彻底灭亡了虢国。
虢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2个弟弟,最早的封地在今宝鸡,一个后来迁往今三门峡一带(称西虢),另一个则迁往今荥阳(称东虢),还有一批留在宝鸡的称为小虢(公元前687年被致力于填补周室东迁后关中空白的秦国灭亡)。
周幽王的时候,西虢的虢公石父(名鼓)是周幽王的重臣,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申侯引狼入室的时候为保护周幽王而被犬戎所杀。
他的儿子翰继承了西虢公爵位,并拥立周携王即位。
史书说,一天,周平王心血来潮,跑到王畿东境巡查。王畿的东境与东虢接壤,周平王派人召东虢公接驾,就在东虢公倾巢而出接驾时,郑武公乘机偷袭,一举占领了东虢国,杀死了东虢公。
看上去这事完全因为郑武公“不讲武德”,偷袭东虢而造成的,但是周平王事后并没有处罚郑国,彷佛双方本来就有默契,兵不血刃地剪除了王畿附近西虢——或者说周携王的势力。
最后根据《史记》、《左传》等记载,公元前750,晋文侯看清了形势,跑到洛邑对周平王说:“天无二日,国无两王。周携王虽为先王子嗣,但没有得到天下诸侯公认而擅自称王,实属叛逆行为,应当予以讨伐。”
同年(公元前750年,罗马建城后的第三年),晋文侯攻灭周携王,结束了周朝二王并立的局面。
为此,喜出望外的周平王还写了一篇《文侯之命》地文章赞颂晋文侯,此文被收录在《尚书》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而这篇赞颂文章的背后却是同室操戈的铁石心肠和血淋淋的屠戮。
至此,天下又只有一个周天子了,但是周天子的权威却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后来发生了与新贵郑国互换人质的事件。
哎,普天之下,只有王畿周边才是“莫非王土”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周朝也不是因为一个“烽火戏诸侯”衰落的,重温“罗马建城”和“平王东迁”这两件发生在东、西方同时代的大事件,一如冉冉上升的旭日,一如暮暮西沉的夕阳,还是蛮有意思的。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