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太公兵法

    时间如流水静静地向前流淌着,春去秋来,山坳里的那片枫叶林,或橙黄或殷红,在阳光的照射下,层林尽染,如天边彩云。

  很快半年过去了,博浪沙刺秦事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渐渐沉寂于时间之河。

  一天傍晚,张良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在圯桥上散步,一边享受着大自然赐于的宁静舒适;一边思索未来的路在何方。

  刚到桥上,迎面走来了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者。老者虽衣着朴素,却鹤发童颜,双目炯炯有神,银白的胡子垂到胸前,眉宇之间流露出仙风道骨。

  老者走到张良跟前停了下来,看了一眼,见张良相貌清奇,双眼透着灵气和睿智,一身仙骨,是世间难得的火龙腾渊之相,惊奇之余,微微笑了一下。

  他有意想收张良为徒,于是故意弯腰把一只鞋脱下来,甩到桥下,对着张良说道:“小子,快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有些惊讶,心想:“刚才我明明见你把鞋脱了甩在桥下,如今叫我去捡,你这不是无理取闹吗?”气愤之余,想出手打他,考虑到他是老人,一个老人下河捡鞋,确实不便,万一要是掉进河里人咋办,于是勉强地忍住了心里的无名火,不太情愿地下去捡。

  幸好桥下溪水静静,鞋子并没有被水冲走,张良来到桥下,找了一跟木棍,慢慢地将鞋弄到岸边,捡了起来。

  他拿着鞋,回到桥上,正想把鞋递给老者,老者傲慢地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看了老者一眼,但见他慈眉善目,不像坏人,心想:“既然鞋子都捡上来了,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就给他穿上吧。”于是蹲着替他穿上。

  鞋子穿好了,老者看了看,觉得不错,笑着离去。

  可奇怪的是,老者走路如飞一般,如影幻形瞬间已到了桥的那头。

  张良十分惊讶,心中疑惑:“难道这白胡子老者是一个世外高人,不然走路怎么像飞呢,莫不是神仙?”目光紧紧地注视着他转瞬即逝的背影。

  张良坐在桥上,陷入了沉思,心想:“难道这世上真有神仙?自己小时候病重,听母亲说有一位道人曾赠予自己凌虚剑和剑谱,练习之后,大病痊愈。”

  想到这里,他拔出腰间凌虚剑,仔细端详,剑身通体晶莹,散发着灵气,剑锋凛利,却不带一点杀气,果真是把好剑。

  端详了一阵,他把剑插入鞘,心里觉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同手里这把剑一样夺天地之造化,吸阴阳之灵气,也算是稀罕之物。大概这世上真的有神仙吧,纵然没有,刚才那位老者也一定是世外高人。”

  张良站起来正准备回去,这时老者又回来了。转眼间,他已走到张良跟前,注视着张良,捋了捋胡子,微笑着说:“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黎明时分,你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惊奇的同时,大感意外,难不成他有意想教导自己,于是拜谢道:“谨遵高人吩咐。”话音刚落,老者已消失不见。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如约来到桥上。这时老者已在那里了,见张良来,生气地说道:“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

  张良正想解释,老人已消失不见,空中传来他的声音:“五天以后早早来此等候。”

  张良悻悻而归。

  转眼,五天已过,第六天一早,鸡刚叫头道,张良便起床。

  夫人淑子见他起床,满带倦意地问道:“夫君,你那么早起床干嘛?”

  张良小声道:“有一个世外高人叫我这个时候在汜桥上等他,说有教与我。你睡吧,我去去就回来。”

  淑子迷迷糊糊道:“要不我跟你一起去?”

  张良摇了摇头,说:“不用了,你放心,没事的。”

  淑子:“嗯,你去嘛,记得带上剑,路上小心点。”

  “行。”张良答应,简单洗簌之后,拿上剑,出门了。

  趁着微微的月光,他来到汜桥上,老者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见张良来,老者又生气地说道:“与老人相会,怎么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说完离去,留下一句话:“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张良无奈,只得回去,心想:“确实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虽然没有迟到,可是不应该让老者久等。老者一把年纪了,都能早到,自己年纪轻轻,为什么不能早到呢?下次再早点就是。”

  回到家里,淑子还没起床,见夫君回来,好奇地问道:“见着了吗?”

  张良有些失望,遗憾地说:“见着了,可是那位高人比我先到,他生气走了,没能指教我,叫我五日后再去见他。”

  淑子应道:“哦,天还早,要不你来睡会儿。”

  “不用了,我看哈儿书。”张良说完,拿起一本书在烛光下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见张良在桥上等候,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嘛。”然后从袖子里拿出一部书,递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你就可以做帝王之师,运筹帷幄必当决胜千里,这部书能助你完成心中的梦想。现在我就把它送给你,你回去后好好参悟。十年之后你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的化身。”

  张良双手接过书,跪下,正要道谢,老者已消失不见。

  从此以后,张良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老者,回到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他一看开头就着迷了,书上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附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在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帝者惟有德者居之,分层制权,为上者如北辰,可垂拱而治矣。

  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摇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娱,然后选士以司牧之。……”

  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平时经常学习、诵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