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张三丰6远近章诗解

《大道论》张三丰6远近章诗解

题文诗:

圣欲立言,显理故有,性分然而,圣言则称,实之言凡,言则涉妄,故有进退,疑次殊异.

体则,本无迷悟,悟无可悟,笑无可笑,进未必得,退未必失,不见三士,是真上士.

有近知近,变迷成悟,亲近修学.有知近不,常说,无为之教,不修无为,之行是知,

近不近有,近不知近,尘迷境惑,不悟真源,不知即尘,而有妙极.远不知远,悟了深远,

不着深远,不当情,故不知远.有远而知,远悟深远,已知众生,有深远性,见身应化,

演道利人,合同深远.行而不到,虽久修习,而上执行,执行当情,未造虚极.不知行则,

不悟教法,修行无导,师指示不,知到不知,造极之门,无所趣入,故不知到.有不行到,

不见已行,不见已到,而冥妙本,故不行到.到而自化.得到真寂,玄德内明,不教不言,

而自淳化.至教非教,至言不言,不言之教,至道真情,真情自然,自然而然,虚灵空寂,

空含万有,静了群动,至无而有,至虚而实.

 

远近章【原文】圣欲立言显理,故有性分。然圣言则称实之言,凡言则涉妄,故有进退、疑次、殊异。道体则本无迷悟,悟无可悟,笑无可笑,进未必得,退未必失,不见三士,是真上士。【译文】圣人想要通过言论来彰显道理,所以有了性分的概念。然而圣人的言论是符合实际的言论,凡人的言论则涉及虚妄,所以有进退、疑次、殊异之分。道体本身没有迷悟之分,悟也没有什么可悟的,笑也没有什么可笑的,前进未必有所得,后退未必有所失,不见三士(不知迷悟、不知圣凡等三种人)的人,是真正的上士。

【原文】有近知近,变迷成悟,亲近修学。有知近不近,常说无为之教,不修无为之行,是知近而不近也。有近不知近,尘迷境惑,不悟真源,不知即尘而有妙极。远不知远,悟了深远,不着深远,深远不当情,故不知远。

【译文】有近知近的情况,即从迷惑变为觉悟,亲近并修习道。有知近不近的情况,常常讲无为之教,却不践行无为之行,这就是知道近却不接近。有近不知近的情况,被尘世迷惑,被外境困扰,不领悟真源,不知道在尘世中就有精妙至极的道。有远不知远的情况,领悟了深远的道,却不执着于深远,深远不放在心上,所以不知道远。【原文】有远而知远,悟深远,已知众生有深远性,而见身应化,演道利人,合同深远。行而不到,虽久修习而上执行,执行当情,未造虚极。不知行,不悟教法,修行无导师指示。不知到,不知造极之门,无所趣入,故不知到。有不行到,不见已行,不见已到,而冥妙本,故不行到。到而自化。得到真寂,玄德内明,不教不言,而自淳化。【译文】有远而知远的情况,领悟到深远的道,知道众生有深远的本性,于是现身应化,演说道法利益他人,与深远的道相契合。有行而不到的情况,虽然长期修习但执着于行为,行为放在心上,没有达到虚无的极致。有不知行的情况,不领悟教法,修行没有导师的指示。有不知到的情况,不知道达到极致的门径,没有地方可以趣入,所以不知道如何达到。有不行到的情况,不见自己有所行,不见自己有所到,却能与妙本相冥合,所以是不行到。达到了就能自然化育,得到真寂的境界,内在的玄德得以显明,不用教导不用言说,就能自然淳朴化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