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策村:西汉茂陵陪葬墓区,寻访传说中的董仲舒墓

    在茂陵东北方向,有一个名叫“策村”的村庄。村边有一座高大的墓冢,从南北看呈锥形,东西看呈馒头状,俗称“策冢”。因为它比汉武帝的墓冢小,所以又被称为“次冢”。



    小时候,我第一次经过这里,父亲告诉我,它是卫子夫的墓。但是,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这么说过;有时候陪朋友来茂陵,他们询问策冢的墓主,我就稀里糊涂地告诉他:“公孙策”。殊不知,前后相差一千多年呢!

        2017年2月12日,我和朋友去卫青墓录制节目。临走之前,我问了一下路过的大爷,西北侧不远处的那座“策冢”,到底埋得是谁呀?他告诉我:“大家都说是董仲舒墓,但可能性不大。前一段时间,董氏家族的后裔还在墓前立了一块碑呢!”

    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我立马按耐不住了,拉着已经疲惫不堪的朋友,奔向不远处的策冢。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他给我在墓碑前拍张照片!


 
    西汉董仲舒墓到底在哪里呢?目前,还有两种其他的观点——

       1、西安南城墙和平门内以西600米处。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尊敬,故称“下马陵”。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其中的“虾蟆陵”,据说就是董仲舒的墓,它所在唐代长安的常乐坊,位于今天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内。曾经,在这里发现过一座壁画墓,有人认为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蛤蟆陵”。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祖籍广川(今河北景县),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

    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饱读圣贤诗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一生仕途坎坷,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和胶西王的国相。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

        如今,策村235户村民之中,除8户以外,全部姓董。他们认为自己是董仲舒的后裔,因董仲舒曾提出“天人三策”,为铭记先人的功绩,遂将村名改为“策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