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需要唤醒和塑造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7年3月5日  星期天  天气  雨  

“孩子的作业能拖就拖,让他做点家务就嚷嚷着要写作业,养了个小祖宗!他想要的东西立马就要得到,性子很急一点也等不得,但对学习能拖就拖;爱仍垃圾,不好好放垃圾桶,要我提醒!他现在这个样子将来可怎么办,我已经身心俱疲了,很无力,这个社会太浮躁,压力太大,李老师,有何高就见,求赐教!”一位家长痛苦地求助。


当下的家庭教育,功力、浮躁,单纯要求成绩和升学率,偏离教育的本质,其结果是父母焦虑,孩子压抑。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心灵成绩差,成了学习的工具、欲望的奴隶;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更可怜,心灵成绩也不及格,没有价值感,空虚,、沮丧、无助、自卑,面临学习和品行双重失败的危险…



教育的本质就是滋养孩子的精神,塑造孩子的品格,使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而所谓品质,就是人的精神信仰和道德价值在行为中的展现。品格,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表现为习惯,心智成熟后表现为精神信仰和内在的准则,并具体体现在行为中


品格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每个孩子都因为拥有或缺乏相应的品格而有不同的表现:

懒惰的孩子缺少的是勤劳的品格

懦弱的孩子缺少的是勇敢的品质

挑剔的孩子缺少的是宽容的品质

自私的孩子缺少的是利他的品格


品格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我最侧重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



因为我发现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父母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大多数父母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不能用语言传达爱与接纳。不能通过对话唤醒、激发孩子良好的品格,不能通过语言中的精神力量滋养孩子的心灵,不能通过思想帮助孩子构建品格。很多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孩子变成了变成了让父母失望的孩子……所以我希望各位父母们能掌握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对话


其实对话是平等和开发的沟通方式,家长不是高高在上,也无需战战兢兢,对话是一种打开心灵的方式,通过与父母的对话,父母可以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期待,让孩子了解父母,体会父母的责任、爱和难处,增进亲子关系,使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隔阂。


在孩子面对孤单、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我希望父母做他们的知心伙伴,心灵的同行者,一个提着灯笼引路的人,给他们带来一点温暖和光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