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中国人的心灵》读书笔记(2)

大地的歌声——汉乐府中的爱、恨、死、美

《诗经》“国风”中的情感与生活,往往并不是下层人民的。但汉乐府中的民歌,确实是民歌,因为它的内容就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在汉乐府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叙事诗(这也与《诗经》的基本属于抒情诗有大不同),而这些叙事诗所叙之事并非朝廷国家之事,而是小民日常之事。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等,字字顿挫血,声声哽咽泪,暴露出汉武帝文治武功之下社会政治的残酷与崩溃。

而其中更多的风情摇曳之作、浪漫风流之调,又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在最强盛的时代的浪漫情怀与乐观精神,以及这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气质。如《长歌行》《饮马长城窟行》《古歌》等。

《诗经》中的抒情往往带有道德意味,有伦理的诉求。而汉乐府则更多地表现普通人的情感,没有更多的国家价值负载,更加纯粹平易。

《诗经》的伦理美使其成为民族的经典,成为“大我”的情怀,而汉乐府中的抒情诗,纯属那种最个性的“小我”的瞬间情怀。日常情趣、大众情怀的表达,成为汉乐府区别于《诗经》的一大特征。如《有所思》《上邪》激烈乃至刚烈的爱情表达。

生命意识在汉乐府里也达到了新的深度,如《薤露》《蒿里》直透人心、惊心动魄的大悲凉。而《诗经》里没有直接的生命咏叹。

汉乐府中的美,是生命的华丽,是华丽的生命,是生的热烈,生的绚烂,是青春之火的燃烧。《陌上桑》展现的是美对丑的胜利,智慧对权势的胜利。它是美的喜剧,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讽刺太守的道德丑陋,而是要展现一位少女的人性美丽。它不是为了撕破丑,而是为了表扬美——虽然它是喜剧。从这个角度看,它又是独特的。

而《孔雀东南飞》中,爱与美在死中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通过死亡获得了自由。

汉府中的罗敷与刘兰芝,两个中国文学中的最美的女人,一个是我们的喜,一个是我们的悲;一个让我们乐,一个让我们痛;一个是我们的日出,一个是我们的月落,她们都是我们的爱。我们记住了罗敷阳光般的前额,也记住了刘兰芝晶莹透明的泪水。         

        (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