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如何处理愤怒

昨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

有位朋友留言“并没有这么简单”。

确实,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不可能如此简单,它只是一种指导思想。就像你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仍然远无法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一样。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背后,仍有太多重要的细节,没有长久的观察和实践,你很难明白。

人的负面情绪有很多:愤怒、自怜、恐惧、担忧、焦虑、沮丧、悲伤、等等,这次单单挑选出愤怒,聊一聊它的细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大家摆脱一部分不善思维。

第一种 毫无意义的愤怒

我们的很大一部分愤怒,是毫无意义的。

在单位受了气,回到家仍然气得要命,甚至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在路口等红灯,背后一直有人滴滴你,你不情愿挪出个位置,后面那人迎着红灯就闯了过去。正义感爆棚的你,心中久久愤然。

小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你被老师叫到学校教育了一顿。你想要自己辛苦赚钱养家,孩子居然还这么不上进,气得一整天吃不下饭。

像这些愤怒,除了进一步恶化你此刻和未来的心境之外,没有任何正面的效用,因为你总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甚至,让这种情绪裹挟着你的内心,你很难感受到哪怕美好的东西了。原本和睦的同事关系、家庭氛围,也会因为一个愤怒的人而变了味道。愤怒会毁坏你身边的一切。

你或许会问:遇到这么混蛋的领导,遇到乱闯红灯的人,遇到捅娄子的孩子,难道不该生气么?事实上,如果真正想要改变这种境遇,应当用实际的行动去应对。比如,在单位和领导义正严辞地理论、在红绿灯前劝导别人遵守交通规则、深入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并给予指导。

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从来只是行动,而不是情绪。如果有足够的理智,可以把心境和行动分开,事情会变得无比简单:

愤怒而无所作为;

平和而无所作为;

愤怒而去行动;

平和而去行动;

太多的人只是在“愤怒而无所作为”,这相当于一边自己折磨自己,一边任由事物朝坏的方向发展。

面对逆境,不费劲折磨自己,而把全部精力放在改善环境上,这是“平和而去行动”。我知道这很难,但这难到不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么?

第二种 带有策略的愤怒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靠愤怒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没错,在如此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太可能做一个只专于内心的修行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要工作,而在单位中,强势甚至愤怒有时是争取个人、部门权益的最有力手段。在这种时候该当如何?

事实上,愤怒可以被当作一种策略而使用。不妨想象一下,当孩子不听话时,你装做生气的样子教育他,而当你转过身来,瞬间就会莞尔。或许你还会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淘气的样子,勾起一点美好的回忆。

面对一切非强势不可的境况,可以用这种心态,避免自己的心沾染愤怒。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虽然外表很强势,但你的心是平静的,理智不会离你而去。

而一旦真的愤怒了,像一条被绳子牵住的狗一样,你将被情绪牵着做出毫无理智的事情,事后难免后悔不已。

第三种 执念引发的愤怒

在家庭中,这种愤怒发生的最多。

“你看别人家老公过节都买花,你看你...!”

“在家读读书不好么,你整天玩游戏也太不上进了!”

“人家彩礼都给15万,你家怎么才给10万?”

“肥皂都用完3天了,你就不知道换一下?!”

“不能不在外面喝酒么?多花点时间教育教育孩子不好,你看他这成绩!”

...

如果想的话,我还可以举出无数个例子。从牙刷到早饭、从刷碗到做饭、从孩子教育到家庭理财,愤怒可以从一切家庭琐事中突然迸发出来,打的你措手不及。

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从最底层的世界观入手。如果认为世界本应当是完美的,任何一点违背意愿、未达到预期的事情出现,都会引起愤怒;而如果认为世界本就充满残缺和苦难,任何一点得到都来自于他人的恩惠,内心会被善意与满足填满。

这个世界也许是客观的,但每个人看待它的角度,决定了各自真实的感受。心中放舍越多,每一点拥有反而都变成意外之喜。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或许能明白为什么佛学让我们放舍对一切的执念。当连肉身的执念都放舍掉时,存在本身就已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人,谈佛学貌似过于遥远,因为我们还要靠物质养活自己和家庭、还要通过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

但事实上,世界观并不是单薄的非此即彼般的存在,世界观应当是浑厚而复杂的。它像一棵茂盛的大树,有着分叉而繁复的细节。面对每一件小事,都有一枝、一叶、一花、一影与之对应。

可不要忘了,它们的根在同一处。

小结

再次把开头的图拿来。


任何一种理念,都不难总结为简单的语句或图像,再配上一句话,“不就这么简单么”?

但懂得了理念,只是渺小的开始,离真正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相差万里。所以,“这一点也不简单”。

就像看到这个图,瞬间明白它的含义,也丝毫改变不了生活本身。我们太容易“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了”。

理念并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是于理念处生出的根、分出的枝、长出的叶、开出的花。

这需要长久的时间,这是一门践行的学问,精进于一人、一事、一念组成的每一个瞬间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