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7 理想的工作为什么沦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理想的工作为什么沦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泰迪·罗斯福有句名言:

“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也不是那些惯爱对强者的失败和实干家的不足品头论足的伪君子。真正的荣耀永远属于那些在竞技场角逐、满脸征尘、汗水和鲜血的人。

“他们奋勇无畏地拼搏、犯下过不计其数的过错、失败之于他们就如同家常便饭般平常。

“正所谓,努力就意味着失败与过错。与此同时,他们还勤劳务实、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无人比他们更识得成功的滋味,即使是失败了,不过是虽败犹荣罢了。那些不知荣辱的、冷漠而怯懦的灵魂怎能与其相提并论呢?”

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话虽如此,但是什么鞭策着那些竞技场上的人呢?他缘何如此不知疲倦地奋斗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动机共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动机,一种是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即内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是由心而发;所谓外在即外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在另有所图。

猜猜看,究竟哪种效率高呢?

据研究表明,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报,就会从内心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这可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失去了兴趣,而这时那熠熠生辉的奖励则趁机鸠占鹊巢,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兴趣点所在。

在布兰代斯大学时,特蕾莎·阿马比尔博士对小学生和大学生做了一组实验。实验要求各组制作一些“简单的拼贴画”,并按照这些拼贴画编出一些故事。其中,一些人被告知将会获得奖励,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被告知。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独立评审在对奖励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做出的评判,最缺乏创意的作品皆出自那些被告知将会获得奖励的学生之手。

据此,阿马比尔博士下结论称:“普遍而言,和委派的工作相比,纯粹出于兴趣的工作往往更富创造性。”

这话讲得颇有道理。假若工作的目的不是从个人出发,又何谈出色呢?

此外,奖励与否也并非影响工作质量的唯一因素。

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布兰代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72位创意作家被分成了3组,每组24人,任务是写诗。

外在原因——诸如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赚钱、考取一流的研究生院等——是第一组作家被指派的创作动机;第二组作家被赋予的创作俳句的动机是享受尽情表达自我的畅快和驾驭文字的乐趣等内在原因;而第三组作家则没有被告知任何原因。

此外,阿马比尔博士还邀请了12位诗人当评委,给这些混在一起的诗作评判优劣。

结果,质量最差的诗歌均出自第一组作家的笔下。

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前院长詹姆斯·加伯里诺对这种现象极为好奇。他以五六年级的女孩为研究对象。她们的任务是给低龄的儿童做家庭教师。

其中,一些女孩被告知,干得好的话可以免费领取电影票,而另一些女孩则没有被告知。结果呢?被告知的女孩在沟通上花费的时间更长、心情也更容易低落,反而没有那些只以助人为乐的女孩干得好。虽然这些研究超乎了我的想象,但细细回味的确是有理。

当你不觉得是在和别人比赛时,你就是在同自己比赛。

一切从个人出发。

而且,你做得越多,就走得越远,表现得就越出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7,255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9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