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四十五章》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是送给“完美主义”者的,老子在这一章里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就没有完美的事物。
老子确实了不起,在两千多年前他就看出来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而这一点被两千多年后的世界顶级物理学家证明了,这个世界确实没有完美的,连圆圈都不可能画的完全重合,都会有误差,总会有一微忽。
即使是航天工程也会有误差,只不过很小,以致不会出现问题。从这看,很多科学不能揭示的自然奥秘,哲学是能够揭示的。科学不过是不断证明,哲学所描述的世界是如何究竟的。
“完美主义”要不得,伤人伤己。人可以追求完美,但那是一个方向,没有这个方向人类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可是,任何一个被设定的闭环都会有“缺”,这个缺是自然的,也是气口,没有这个气口就是封闭,就是死的,就活不了。
做事也是这样,每做成一件事,当我们做总结的时候,做事会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若是没有发现还有什么改正的空间,那你就是把事物看死了。
世界是运动的,哪有死的呢?看不出问题就是个人的水平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自然的,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在团队不能责怪伙伴,个人做事不能责怪自己。责怪伙伴是求全责备,员工会在您死板和教条中工作不舒服,甚至产生意见;责怪自己是强迫症,把一个根本不可能完美的行为强加给自己,造成焦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实际上若缺、若直、若拙、若呐是非常可爱的,因为她是柔软的,她是一位普通的人,与普通的人交流是愉快的。现在有很多书法家写楷书,横平竖直,中规中矩,能把楷书写好那是功夫,但是人们更喜欢魏碑、隶书、篆书等。拙朴、圆润,有生命的灵动。
人不能太完美,太完美使人对您产生距离感,不便交流,呆板,没有情商,还是随和些;人也不能太精明,把什么都算的很清楚,像诸葛亮,鲁迅说他“近妖”,真是的诸葛亮并不是这样。人还是傻点好,当然也不能太傻。
怎么才是正好?老子说:正。清静为天下正。寒冷了我们躁躁,跑跑步;热了我们心不动,体守静,就不热了,心静自然凉。
这就是阴则阳之,阳则阴之,都在一个轴心上调整,保持平衡,这个轴心就是正。保持若缺、若直、若拙、若呐也是要靠正,偏左偏右都是偏执,都不行,都是完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