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月中旬女儿提议国庆假期想带我们去福州玩,我立马想到了厦门大学,说那是我儿时青春期的理想大学,可是没能实现,倒想去看看。女婿立马说可以安排去一趟。
国庆第一天,我们一早出发先去了福州二天,后转车去了厦门三天,女儿一直在网上预约去厦大的票,可是每次放出预约都是一下子没名额了,约到最后一天也没约到,没办法想就门口逛逛吧。后来女儿通过黄牛买到三张票,每张80元,于是我和女儿还有宝宝终于踏进了厦门大学的校园,我也实现了我的愿望。
我们在星巴克边电梯上楼,刷身份证从访客中心进入学校,学校很大,两旁都是些高大的、叫不出名字的树,蓊蓊郁郁的,将那暑气隔去了不少。路是干净的,人影是疏疏落落的,与墙外那个喧腾的厦门,恍若两个世界。走在这里,脚步不由得便放慢了,心也静了下来。这大约便是学府的气象了,它不言语,却自有一种力量,能将浮华与躁动轻轻地推拒出去。往前走,对面就是鲁迅纪念馆。那是一幢小小的、安静的楼房。先生当年在厦大任教,住的就是这里了。可惜那天关着门,没能进去参观。


旁边就是教学楼,女儿看到了她的专业学院的专业教室,推门进去静静看了一下,有位老师在那办公,我们默默退出。
继续往前是厦门大学艺术中心,是座尖顶三角形的建筑,很高大,台阶很高,我们没进去。
通过一带长长的坡道,坡道的尽头,视野豁然地开朗,一片浩渺的碧水,便毫无预备地涌入眼帘。这自然便是那有名的芙蓉湖了。午后的日头,斜斜地照着,湖面像铺了一层碎金,漾漾地晃着人的眼。风从水上来,带着些许的凉意,拂在脸上,舒服得很。湖心的那几株大王椰,瘦瘦高高地立着,颇有几分南国的风情。最可喜的是那几只黑天鹅,像个雍容的隐士,在波光云影里悠悠地浮着,偶尔曲项啄一下羽毛,或是互相低语一番,全然不理会岸上惊叹的游人。我倚着石栏,看了好一会儿,心里忽然想起《诗经》里的句子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曾记得青春时有个网名叫“白芙蓉”。
这湖,便像是这校园的“伊人”了,它静静地在那儿,这学校的灵性与风致,便都有了着落。那些沿着湖畔行走的年轻学子,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水中,与云影、天光、绿树交融在一起,恍惚间,竟分不清孰为真,孰为幻了。
从湖边折向一条小径,地势渐高,便到了群贤楼前。这一带的建筑,是极有特色的。青青的瓦,灰白的墙,翘起的檐角像大鹏的翅膀,有着一种展翅欲飞的姿态。人们都说这是“嘉庚风格”,中西合璧。那白石红砖的墙面,是西洋的筋骨;而那顶上连绵的黛瓦与飞檐,却是东方的魂魄。它们静静地立在凤凰木的浓荫里,历经了近百年风雨,墙上的藤蔓枯了又荣,每一块砖石,仿佛都浸透了书卷与时光的香气。我仰头望着那高高的廊柱与拱门,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里头夹杂着旧日的弦诵之声,与一代代青年人的梦想。
在芙蓉湖边有个广场,广场上有他们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第一句自强不息的出处为《周易》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句“止于至善”出处则是《大学》里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广场上拍百年校楼颂恩楼位置极佳,而且还能拍到世茂双子楼。


正凝神间,一阵风来,头顶上那成片的凤凰木便“沙沙”地响。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去厦门食堂吃点东西吧,我们找到一个写着“勤业餐厅欢迎你”字样的食堂,吃饭的人非常多,窗口食物品种也非常多,但是要刷卡,我们没卡怎么办?看到旁边吃饭的一位大学学子,我冒昧和他说想让他帮忙刷卡,他满口答应,陪我们一个个窗口买东西,有三杯饮料,二个蛋糕,二份饭,二份荤菜,四份蔬菜,一共才30元钱,非常便宜,女儿想给学生多转一点他都不要。
吃饱喝足继续在校园闲逛。来到厦大网红体育场一上弦场,体育场的造型像上弦时期的月亮,所以叫做上弦体育场,此体育场曾经是影视剧的拍摄地,一个较为出名的网红打卡场地。
虽然天已黑了,还有不少老外还在踢足球,高高的看台台阶上面是建南大会堂,路旁一排高高的椰子树,很漂亮,女儿陪宝宝下去踢足球,我在上弦场主席台前,请一位教授帮我拍照。体育场外面就是沙滩海边了,我们没过去。


如果说,白天的芙蓉湖与群贤楼是厦大端庄娴静的大家闺秀,那么芙蓉隧道,便是这所大学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对你袒露的、最滚烫也最斑斓的梦境。也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
这梦境的人口,是寻常的,甚至有些朴拙。一个开凿在山体里的防空洞,洞口吞吐着略带凉意的风,仿佛一个巨大的呼吸。一脚踏入,光线骤暗,世界在瞬间切换了频道。随即,那满坑满谷、铺天盖地的色彩,便如潮水般将你淹没,让你猝不及防,忘了呼吸。
这里没有留白。每一寸墙壁,每一方穹顶,都被色彩与线条填满。它们争奇斗艳,又奇妙地共生着。抽象的色块旁边,是写实的人物肖像;磅礴的星空宇宙底下,是俏皮的卡通形象;深情的诗句与破碎的代码并肩而立;对未来的畅想与对青春的挽留,在此狭路相逢。
我的目光,像一只迷失的蝴蝶,在万千花朵间不知所措。忽然,它停在了一幅画前——那是一只伸出墙壁的巨大的、绿色的手,掌心里托着一枚小小的、旋转的星球。我站在这巨手之下,仰望着那颗星球上的山川与河流,刹那间,感到一种被庇护的温柔,仿佛整个宇宙的孤独,在此刻都有了归宿。
再往前走,是那幅闻名已久的,“我爱你,再见”。
简单的几个字,没有多余的修饰。它面前围着许多人,却都静默着。有人伸出手,轻轻抚摸那笔画的凹痕,像在抚摸一段逝去的年华。这大概是芙蓉隧道里最复杂、也最共通的一句咒语了。它是对一段恋情的告别,也是对一段青春的致敬;是对一个地方的留恋,也是对一段岁月的释然。它轻飘飘地写在墙上,却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有过故事的人心上。那一刻,仿佛整条隧道里喧哗的色彩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这一句无声的、集体的叹息。


隧道很长,一眼望不到头。行走其间,像是在穿越一条时光的河流。两侧的涂鸦,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画面颜料鲜亮,是刚刚诞生的宣言;有些则已色彩斑驳,边缘被层层覆盖,成了历史的底层。你甚至能看到一片墙面上,好几届学生的笔触交织在一起,像地质的断层,清晰地标示出不同年份的记忆沉积。它们有的被致敬,有的被覆盖,有的则在时光中慢慢风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属于青春的、残酷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新陈代谢。
我看到了许多落款,某某级某某系,某某宿舍全体。那些名字,如今或许已散落在天南海北,成了办公室里忙碌的身影,家庭中温柔的支柱。但在这里,他们永远是最鲜衣怒马的模样,用最张扬的笔触,刻下了“此刻即永恒”的誓言。这隧道,于是成了一座青春的墓园,也成了一座青春的殿堂。它安葬着过往,又永远供奉着那份赤诚与热烈。
走到尽头,回望来路,那一片色彩的洪流在隧洞的透视中汇聚成一点光,嗡嗡作响。外面是现实的世界,是车水马龙,是人生的下一站。而你刚刚从一个梦中走出,身上还沾着未干的颜料与年少的光。
芙蓉隧道,它不仅是厦大的一处景观,它更是一个寓言。它告诉你,这所学校的灵魂,不止在湖光山色的静美中,在飞檐翘角的庄重里,更在这条自由奔放、允许一切表达与发生的隧道中。它是理性的学府,为感性的青春特意保留的一条“歧路”,一个出口。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无论行至何方,心里大抵都藏着一道永不褪色的、属于自己的彩虹。
在隨道中,买了个厦门的书签做个纪念,也给宝宝买了个厦大的挂表,走出隨道,就结束了厦大之旅,再见了,我的理想之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