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Edward Slingerland(森舸澜)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本书对无为的解释,我们总结一下这四大门派武功的区别。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1.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2.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3.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4.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冷认知】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
【热认知】快速的 ,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我的思考】
对于无为的认知明显原来存在着偏差,一直以来我认为的无为就是道法自然而这个所谓的自然规律,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的清楚,我也不清楚。只是觉着有那么一种状态存在着。这明显是一知半解的理解。真正的无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让人觉得不刻意。尤其是在一些竞技比赛中,它预示着是一种超乎平时的发挥水平。而怎样达到这种无为的状态呢?不同的学说给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正如这本书里面讲的这四大体系都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路径去训练自己无为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我觉得万维钢总结的非常好,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情境中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的时候,确实需要这种孔子的方法勤学苦练刻意练习。形成一定的常规。达到一种熟练。进而能形成一种忘我的状态。而这个的确是需要量的积累,没有大量的练习是不可能达到这种不刻意的熟练程度的。属于量变到质变,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懂得一个道理,到真正的能把这个道理应于自己所有的思想和行为中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孔子的方法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正是我现在正在努力的做的。当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确实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挖掘自己本身的优势,就是更好的能达到一种庄子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孟子的。孟子强调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其实就说的是这个道理。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然后去更好的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中发挥自己这种天生的优势。也许就是当下最好的决策。而我觉得所有的这些的基础其实都源于孔子的的一种量的积累。如果自己的学识和认知水平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所谓的庄子孟子的想法,其实是比较浅显的。因为你的认知体系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种层次。没有相应的见识就不可能有更好的眼界,所有的这些都指向前期的一种知识的积累。终生学习的态度是必须的。而所谓的无为的状态需要一辈子去追求。而不刻意的去强求。
在这里再强调一点,所谓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其实有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一个误区。为了证明自己对某一个领域有所了解,就会夸大其词,把仅有的一点知识放大到好像懂了全宇宙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不求甚解的一种学习状态,是要避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我当下最应该训练自己的学习态度。怎么解决,就是质疑该质疑的,相信权威,对小道消息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让它侵入自己的操作系统,感染病毒,自己还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