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叔叔发来一个短视频
今天晚上上夜班的时候,远在老家的叔叔给我发过来个短视频,视频题目是“今天3月10号,董卿这段话太棒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于是,我在空闲时打开看完,忽然有了想和叔叔聊一聊的兴致。
在我成长的路上,叔叔盯着我从小学到初中,后来我到了邻县上高中,叔叔就盯不到我了,读大学后,与叔叔的交流日渐减少,最近几年,我更是积年累月都没能给叔叔打个电话,倒是叔叔时不时的给我打个电话,每次都让我羞愧和内疚。
叔叔也是我的长辈里唯一一位有文化的人。曾几何时,我也曾和叔叔无话不谈过,曾几何时,我也是有难题首先想到去咨询叔叔。我渐行渐远,叔叔有些跟不上我了,但我知道,叔叔从来就没有忘过我,叔叔待我一直如同我小时候那样。
一两个月前,我和叔叔又互通了微信,渐渐的,我们在微信上有了交流。但多数时候是叔叔给我发过来一个链接或一个短视频,我打开看后,定性为假的,就没回复。
叔叔毫不气馁,接着发一些。我忽然想明白了,叔叔可能是不知道这些视频或链接是假的吧。我就在微信上给叔叔发一大段一大段的语音,告诉叔叔如何简单辩别微信中的假链接和假视频。
叔叔好像感了点兴趣,就挑我所在地的链接及我工作专业的链接发给我,我又定性为假的,给叔叔发了好多段语音,并告诉叔叔可尝试检索辨别,简单且粗暴的方法,检索后只挑百度百科看。
于是,今天晚上,叔叔又给我发了一个“董卿讲孝顺”的视频。
嗯,孝顺这个话题有些重大,我不想错过,很想和叔叔聊一聊。
(二)代际之间但愿不聊孝顺
视频打开,出现董卿十分真诚的笑脸,讲“父母给我们生命养我们长大,父母已老我们必须孝顺”,画面多场景来回切换,董卿微笑讲话,嘉宾掩面痛哭,观众纷纷抹泪,背景音乐苍凉豪迈,整个视频制作精良,差点把我都感动了。
但这个视频是假的。一打开我就发现,配音不是董卿的声音,口型和声音及台词对不上,几分钟的视频,董卿还换了服装,嘉宾及观众感动而泣的画面是从中国好声音或中国好歌手中截取过来的。
我告诉叔叔,只要看到标题用“最新、最大、最全、惊人发现、震惊!”等等吸引眼球的词句,却又不涉及具体内容的,或者带上“大家都在看、多少钱都买不到、网上传疯了”这样调动情绪的字眼,暗示你不点开“你就是傻瓜、你就不合群、你就会损失钱、你就会错过重要消息”等等,这一般都是假链接或假视频,至少文不对题。
这就是套路,先用夸张吸引眼球,然后利用大家厌恶损失的心理,逼着你点开。
点开之后,老年人会有共鸣。为什么,因为是讲孝顺啊。对老年人来说,儿子女儿再好也有不如意之处,也有不贴心之处,也有可供谴责的地方。而老年人朌的却是儿孙绕膝,长者一言晚辈依令而行。在这落差之下,视频内容就抓住了老年人的痛点,引起了老年人共鸣。
但这种视频无法引起年起人的共鸣,甚至招来年轻人的厌烦。因为年轻人看电视多啊,有很多类似的直播节目,是不是董卿的声音几秒就能听出来,是不是直播形式也一眼能看出来。今天的年轻人对于通过造假来讲道理的手段已经烦到了骨子里,哪怕你道理是对的,但用个虚假故事来包装就不行。
其次,生活的压力追使年轻一代将重心放在职场打拼,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父母的忽视及不关注,这是隐藏在晚辈骨子里的痛。因此,一看父母或长辈发来讲孝顺的视频,年轻人就不耐烦,会觉得这种视频由长辈发来的时候,里边暗含的责备已非常明显。
所以,父母或长辈想用这样的视频去和晚辈交流、或引起话题的时候,视频本身的制假、视频本身的迎合老年人及谴责年轻人的态度,却撕裂了两代人,让两代人之间隔的更远。
家中老人越是选择这种交流方式,他们和晚辈的交流就越糟糕。交流越少,父母就越觉得孩子不孝,这样的视频就越能引起长辈的共鸣。结果长辈就越想用自己的这种共鸣去和年轻人交流。年轻人看到这种视频就越厌烦。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孝顺不需聊,不孝每天吵,但愿代际之间不聊孝顺。
那代际之间应该如何交流呢?
(三)长辈如何与晚辈聊
长辈不需要勉强自己说晚辈想听的话,或者说晚辈关注的事情。要知道,晚辈必然或者自然的就会关注长辈。但晚辈关注的是长辈这个人,却不会关注长辈在猜晚辈在想什么(通常长辈也猜不到)
那么,长辈说话的要点是,只需要说自己在干什么,以及自己是什么感受。
它的标准句式是:
我今天上午犁地去了,不到中午就饿了,有点累。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前半部分是动作或事件,后半部分是感受。
或者是:
我今天上午和隔壁老张聊了一上午我们小时候的事,我们两个人都有点小兴奋。
它也同样是前半句包含动作或事件,后半句是感受。
面对长辈这样说,晚辈的回应要点是两个字:耐心。这里强调晚辈的态度,而非回应内容。
通常这类事和晚辈没有关系,但晚辈应耐心倾听,并针对长辈聊天的内容做出回应。
比如,面对上边第一句,可以回应:
现在年龄大了再去犁地,当然很累吧?
早上没吃饭就去干活了吧,所以中午就饿了?
面对上边第二句,可以回应:
老张现在有七十多了吧?身体都还好?他能自己做饭吗?
晚辈其实最重要的是听,用回应不过是强调我听了,并且听懂了你在说什么。同时,晚辈回应的话其实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本来就不需要他说什么有内容的话,耐心的倾听就好。
这种交流模式对长辈的要求是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对晚辈的要求是要克制自己对长辈生活指手划脚的冲动。
(四)晚辈怎么和长辈谈
其实道理也一样。晚辈说话也应该挑一些日常的事,并包含事实和感受两种成份。
比如,晚辈下班到家说:
今天上班和隔壁李科长扯了一上午的皮,烦的要命。
那么,长辈的回应是说一个相同性质的事件,但点到即止。
比如,长辈回应:
我那个时候也经常和隔壁扯皮,常常为一点小事一说就是半天。
然后晚辈再说下一件事,长辈再回应,就这样往复循环。
这种交流模式对晚辈的要求是晚辈要多说,只要说就行。对长辈的要求是:千万不要入局,千万不要提建议,千万不要介绍经验。
比如,在刚才那个句式里,长辈问:
李科长是男是女?是做什么的呀?
这个问题只要抛出来,后边的谈话准要甭。因为下一个回合,长辈就要对李科长点评,或是要提建议了,比如,你离他远点,不要和他共事,等等。这个建议不用说都知道行不通。或者长辈会介绍经验,我那时用了什么方法就搞定了隔壁。经验只要一介绍,晚辈肯定是一个白眼,因为时过境迁,那些经验早已不顶用了。
在这一回合里,为什么没有让长辈直接回应晚辈陈述的事件呢,因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太快,代际差异,长辈通常对晚辈做的事不了解,直接回应事件很容易脱靶。但长辈回应的是相同性质的事,这表示长辈读懂了晚辈的感受,是对情绪的共鸣,(前文为什么让晚辈直接回应事件,是因为长辈通常难以表达感受,晚辈不易共鸣,回应事件更直接),更高级,也更需要技巧。
代际交流有多种形式。这里介绍的仅仅是应对两代之间共同生活领域重合较少情况下的最简单直接且融洽有效的交流模式。
(五)代际交流的难点
代际交流为什么很困难,除了中国人固有的不愿在对方面前暴露自己、不善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外,通常原因是,两代人都意识到了交流的困难,于是都努力去说自己以为的对方想听的话,结果都猜错了。
好不容易中奖猜对一回,回应又不合适。长辈不说感受,晚辈不得要令。晚辈只是略提烦恼,长辈就准备上来教育或示范。
双方交流就像高级乒乓球手,发球就能发死对方,无法形成回合,这交流当然就无法进行下去。来回循环几次,双方都发现和对方无法交流。到这一步,就难了。
代际之间交流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用技术性的语言来说,难就难在一是带宽不够、二是互信息差。
带宽不够,是指长辈如同2G老年机,晚辈已经是4G智能机。长辈发出的信息对晚辈无法形成刺激,晚辈发出的信息长辈接收不了。
互信息差,是指在社会剧烈变革的中国,两代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差异,共同话题窄,双方都感兴趣的东西少,晚辈传递的信息长辈几乎不甚了解。
对此,信息论专家吴军教授给出的建议是代际沟通应该非常慢才行,要么晚辈更有耐心,或者晚辈选择一种更慢的交流方式,比如信件、留言等;要么长辈增加与晚辈的互信息,比如了解晚辈在做什么,通过检索先筛掉部分无效信息,通过学习增加与晚辈的共同话题广度,让两代之间有得聊。
如是言之,我和叔叔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语音留言的方式,并谨以记之。
敬请期待:代际交流:怎么和孩子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