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他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深有感触。

      杜威提出:教育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成功,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意的参与者,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更不是迫于威力而敷衍搪塞者。

      由此我想到了同事前几天发的一个朋友圈,她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上课的小插曲:“……我问孩子们,你们看了《战狼2》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个孩子说我想把学校炸掉。我说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却又要来呢?他说我妈押着我来的,我宁愿做任何事也不愿意读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一个学生对学习厌恶到想要把学校炸掉时,我们必须得深刻地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出了问题。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

      第一堂政治课,布置学生一道作业: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2、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完成的事情。为降低作业难度,我让他们二选一,写任意一道题即可。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业收上来,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的是:考上好高中,进入全年级或全班多少名,把成绩搞上来等等,这些有的是学生自己想要完成的,有的是父母希望完成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或家长写的是:长高到多少厘米,读多少本书,锻炼好身体等等。

      上述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或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目的,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要他们依附或屈从这些外在目的,无异于把他们捆绑在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所以才会出现想要炸掉学校的学生。

      杜威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这段教育历程中,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少一些功利性的目标,让教育的目的仅仅只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而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部分:学生的读书心得 1、李长瑾 第一章儿童的管理,在这一章又分了四部分进行介绍。虽然他提到了管理的目的...
    学者茶馆阅读 7,106评论 0 3
  • 考点:教育的属性。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观点是否完全一致。一、辨析: 1、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
    乡村猫猫阅读 8,254评论 0 9
  • 第三章教育即指导 一、环境的指导作用 我们现在进而研究教育的一般功能所采取的一个特殊形式,即指导、控制或疏导。这...
    张瑞霞Z阅读 5,780评论 0 2
  • 今日有雨,淅淅沥沥,继而变小,有时像混入风中的雾水,人能察觉但看得不很明显,天空保持阴沉,砖石铺的地面明灭可见,凉...
    机易阅读 1,872评论 0 1
  • 在女孩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时候喜欢上了高她两级的学长,女孩历尽了三年高中时代的暗恋,漫长的暗恋时光在女孩高考之后就结...
    风雨135阅读 1,6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