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亮点罗卫国《十二景•北京秋》

中国亮点罗卫国《十二景•北京秋》

2025年09月17日 21:21

一、隐居之地

1、海淀:丹棱秋声里的文脉

我1971年生于湖北荆州,1996年停薪留职北漂,2009年买房定居北京海淀。海淀的秋,是沁着墨香来的。辽金时称"海店",取其水泊如海之意;明清唤作"丹棱沜",因万泉之水在此潋滟成泊,荷香十里,稻浪千顷,竟在燕山脚下孕出一方北国江南。而今水脉虽隐入地下,却化作更浩瀚的文脉——自燕京大学始,数十所高校如星辰洒落,使这方水土成为中华智慧的渊薮。

秋风吹过学院路,银杏叶如金箔纷飞,恰似千年文脉在天地间挥毫。北大燕园的红枫、清华园的银杏、人大校园的梧桐,各具风姿却又和谐共鸣,宛若学术界的和弦。在这片土地上,秋收不仅是五谷丰登,更是思想的成熟与传承。作为管理学者,我常思忖:海淀的教育生态恰如完美的组织系统——既有竞争带来的活力,又有共生孕育的繁荣。

海淀图书城便是这文脉的精致注脚。九十年代末,风入松、万圣、国林风三家书店鼎足而立,成为学术地图上的重要坐标。我在国林风书店服务时,每日见证求知者如秋雁南迁般络绎不绝。他们中有白发教授寻觅绝版典籍,有青年学子探索前沿理论,更有如我这般的管理实践者,在书页间寻找智慧的灯塔。

秋日午后最是动人。阳光穿过梧桐间隙,在书脊上烙下金色的刻度。读者临窗而坐,窗外落叶沙沙,室内书页簌簌,自然天籁与文明之声在此谐奏。我常立于廊道俯瞰,见秋光将求知者的身影拉得修长,恍若看见文明接力的轨迹。知识管理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正在这光影交错间悄然完成。

而今虽逢数字浪潮,每至深秋仍要往旧址徘徊。改造后的创业大街上,银杏叶飘过原图书城旧址,如古典笺纸掠过电子屏幕。忽忆管理学"生态位"理论:实体书店虽式微,但阅读需求从未消退,只是转化了形态。恰如海淀水泊隐入地下,却以另一种形式滋养智慧之地——中关村的代码奔腾、实验室的灵感迸发,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文脉延续?

驻足在黄叶铺就的街道,忽然彻悟:海淀真正的秋色不在红叶,而在永恒的思想光芒。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永远是秋阳下怀抱书本的身影,是知识传递时眼里的星光。那穿越时空的智慧丰收,正是丹棱沜水脉在文明维度上的永生。

2. 中关村:铜钱纹样的秋光

中关村的秋色是镶着金边的铜钱纹样。此地原名"中官",乃明清太监坟茔所在,至民国时谐音雅化为"中关",谁料想后来成为科技要塞。1997年我在此攒机组装,见证DNA双螺旋雕塑拔地而起——这不锈钢铸就的螺旋,恰似时代上升的轨迹。兄长曾在中科院软件所攻研,他留学美国后我常打面的送配件至其同学办公室,看他们装机器调代码的背影与窗外银杏共舞,竟觉科技与自然原是同构的生态系统。

秋雨初霁时最妙,柏油路上的水洼映着蓝天,数码大厦的玻璃幕墙将云朵切成几何形状。穿行在海龙、鼎好市场的摊位间,听商贩吆喝处理器型号,恍若听见田野间的稻浪喧哗。那些年在此领悟的供应链管理,竟与农事节律暗合:春播(新品发布)、夏长(产能爬坡)、秋收(旺季促销)、冬藏(库存清理)。而今电子城转型为创新基地,唯余老槐树的年轮记得当年盛景。

常坐在街心公园长椅观察人流,看西装革履者与牛仔裤青年交错而过。秋阳透过黄栌叶片,在他们肩头洒下光斑碎银。忽然懂得:创新本就是野草般的生长,管理者的要义不是修建整齐的苗圃,而是保持生态的多样性。就像秋风从不挑剔落叶的形状,只负责传递季节更迭的消息。

3. 双榆树:纳兰词里的秋窗

双榆树的秋光,总带着纳兰性德词中的清冷况味。此地因两株古榆得名,虽居三环之里,却存着乡野余韵。2009年我在此置业安家,非为养老计,实因爱极这闹中取静的时空褶皱。晨起推窗,常见喜鹊衔着银杏果掠过楼隙,恍若故园荆州的秋景重现——只是楚地多水汽,北国多晴空,这秋色也便有了南柔北刚的分野。

小区里的栾树最知秋意,九月结粉红蒴果,十月转赭黄,至深秋便成了摇曳的铜铃。黄昏时带学友捡拾落叶,他总问为何树叶要告别树枝,我便以管理学的"熵增定律"作答:舍离是为新生的秩序预留空间。学友不解其意,笑我迂腐,却不知这满地黄叶正是天地间的流程再造。

夜间写作困倦时,常凭窗望月。月光洗过楼群,在阳台盆栽上勾勒出银边。想起纳兰"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之句,忽然惊觉自己竟在帝都心脏地带,过着大隐于市的生活。管理者终其一生追求的平衡之道,不过是在出世与入世间找扇合适的窗——既能接纳秋风的凛冽,亦能守护内心烛火不灭。

4. 中国农科院:稻香里的秋宴

农科院的秋,是浸在稻香里的盛宴。我家院墙与此处试验田仅一街之隔,每至九月,金灿灿的稻浪便涌到窗根底下,让人疑心住在云端粮仓。作为农业技术员出身者,我识得各类作物秋熟时的姿态:玉米怀揣金珠谦卑垂首,高粱举着火把向天而歌,大豆在荚中暗结珠胎——这恰似组织行为学中的多元共生模式。

最爱在黄昏时分沿田埂散步,看夕阳给麦穗镀上蜜色。农学学子们捧着记录本穿梭田间,测量数据的神情如祭司举行丰收仪典。偶尔有谷雀惊起,振翅声搅动凝滞的秋光,碎成万千金粉落回大地。彼时便想起在荆州田间工作的青春岁月,恍悟人生如作物生长,总有合适的播种期与收获季。

院墙外的友谊宾馆又是另番景致。欧式楼宇掩在银杏丛中,黄叶铺满红砖小径,俨然巴黎左岸风情。我在贵宾楼接待过无数亮点学友,总选星期五餐厅临窗位,看窗外高大梧桐树的秋色与盘中西餐构成奇妙对话。管理学所谓"跨界融合",在此竟具象为刀叉间的稻香——可知文明演进,终归要回到土地寻找营养。

二、学习之地

5. 北京大学:未名湖的秋砚

北大的秋,是漫在未名湖里的一方巨砚。所谓"一塔湖图"的景致,至秋日最是清奇:博雅塔影投入湖心,恰似墨笔探入砚台,将漫山秋色搅成斑斓的墨汁。我的《新利益》由北大音像出版社推出时,正值湖滨银杏转黄,编辑笑称这是用秋光烫金的特殊版本。自2003年在资源宾馆租办公室至今,我竟做了二十年"北大边缘人",宛如候鸟依恋这片智慧湿地。

秋晨的未名湖北岸最有清趣。晨读学子坐在石舫上,呵出的白气与湖雾交融,诵书声惊起宿眠的野鸭,翅尖掠碎镜面般的水影。我常在湖东北角的仿膳茶室备课,窗外那株老元宝枫年年用红叶替我批注讲义——管理哲学中"无为而治"的精髓,或许正藏在这自然生长的秋色里。

最难忘2003年在北大建筑公司大院租房的岁月。夜半推窗,可见湖面月光如练,秋虫鸣声与远处自习室的灯火交织成网。那时方知真正的学术殿堂从不设门槛,就像秋风平等地拂过每片树叶。而今给EMBA授课时,仍爱带学员沿湖行走,看黄叶飘落肩头便笑言:这是未名湖颁发的天然结业证书。

6. 清华大学:荷塘的秋月

清华园的秋月,是浸在荷塘里的玉璧。二校门的罗马柱拱卫着金黄银杏,恍若凯旋门为秋神开启。1998年我在水磨中街创办中国亮点时,常踏着月色穿过清华园,看月光将大礼堂的穹顶染成银币。后来在照澜院租房居住,秋夜总爱坐在朱自清雕像旁,等那轮著名的月从荷塘升起——虽无七月荷香,但枯荷擎月的清寂,反倒更近管理学的本质:褪去浮华后的结构之美。

西主楼四层的往事最堪回味。2001年我在职业经理训练中心编撰思想库,窗外正对化学馆的红砖墙,常青藤蔓染了秋色,如火焰般在窗框里燃烧。学员们在课堂争论案例,声浪惊起檐下的麻雀,振翅声散入秋阳如金粉洒落。那时讲授《广告与营销》,总爱引用自然界的案例:秋叶变色何尝不是天地间的品牌换装?银杏结果岂非植物界的精准营销?

如今每至秋深,仍要去近春园遗址走走。残垣断石间野菊怒放,恰似文明碎片里开出的思想之花。坐在荒岛的石凳上看夕阳沉入荷塘,恍然觉悟:管理之道不在建造永恒殿堂,而在培育适应变化的生态系统——就像秋塘虽敛尽夏荷荣光,却为明春新芽蓄养着力量。

7. 中国人民大学:银杏道的秋思

人大的秋思,是铺在银杏道上的金毯。自我家步行至东门不过一刻钟,地铁4号线人大东站C口的台阶,已被我踏出时光的包浆。昔日办公室在数码大厦十层,推窗可见明德楼群如航船航行在金色海洋中——那是由三千株银杏掀起的秋日波涛,教人想起管理学中的"浪潮理论"。

最爱在黄昏时分穿越校园。学子们抱着书本匆匆而行,落叶在脚下碎成清脆的回响。世纪馆前的梧桐大道另有一番气象,阔叶飘落时如巨手铺展棋局,而行走其间的师生皆是时间的棋手。有时绕到已拆除的当代商场旧址,看新建筑从记忆的土壤中生长,恰似组织变革中的范式转移。

秋夜在求是楼讲座后,常独坐静园长椅。月光将毛泽东雕像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周围松柏的暗影交织成思想的经纬。想起在这方园地里汲取的养分,忽然懂得:大学真正的秋收不在于果实累累,而在于年复一年向下扎根的力量。就像这些银杏,每片落叶都化作来年新绿的基肥。

8. 国家图书馆:紫竹秋韵的楚香

国图的秋韵,是混着紫竹清香与楚菜辛香的复合体。新馆的玻璃幕墙将秋云折叠成书页形状,我每周一次至此朝圣,总要先绕行紫竹院公园。湖岸芦花胜雪,柳叶染金,江南园林的婉约与北国秋日的豪爽在此奇妙交融,恰似管理学中东西方思想的碰撞。

馆内临窗座位是秋光最好的捕手。阳光穿过格栅在天花板投下几何光斑,读者们的侧影沉浸在书页里,如雕塑般凝铸着求知的神圣。我常在这里整理《新利益》的手稿,看窗外湖北大厦的飞檐挑破云天——那楚味餐馆的藕汤香气,偶尔会随风潜入思绪,勾起荆州老家的秋日记忆。

最妙在闭馆时分踏出大门。华灯初上,国图建筑的轮廓被金边勾勒,恍若巨书在暮色中散发智慧荧光。沿长河漫步东行,看残荷与霓虹倒影共舞,忽然彻悟:知识的价值不在封存于馆阁,而在如秋风吹遍人间。管理者当为知识的摆渡人,使智慧之舟穿越时空的河流。

三、休闲之地

9. 颐和园:西堤秋水的禅镜

颐和园的秋,是凝在西堤六桥下的禅意镜面。我独爱逆着人流行走,自南如意门入,沿西堤缓步北行。左侧昆明湖烟波浩渺,右侧后湖静如处子,秋色在这水陆间达成精妙平衡——恰似管理哲学中动与静的辩证。父母来京时必陪游此处,看二老在玉带桥头合影,白发与芦花一同在秋风中飘舞,便觉人生圆满不过如此。

十七孔桥的落日最是壮丽。金光穿过桥洞如佛光普照,南湖岛上的梧桐化作燃烧的凤凰。某年秋分在此独坐,看夕照将佛香阁投影在万寿山麓,忽然参透"投影管理"的奥义:伟大领导力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如光影般自然映照。今虽不复年少轻狂,却在这湖山间习得谦卑之道。

谐趣园的秋声别具清趣。枫叶叩响竹篱,泉声应和鸟鸣,构成天然交响。坐在饮绿亭内沏一壶普洱,看茶叶舒展如秋叶沉浮,恍觉自己亦是天地杯盏中的一片叶子。管理者终究要懂得:就像西堤的柳枝顺应风向,真正的智慧在于感知并顺应自然节律。

10. 圆明园:残荷秋雨的偈语

圆明园的秋雨,是敲在残荷上的禅偈。我常在清华北大授课后拐进东门,沿福海岸边行走。秋雨淅沥时,水珠在荷叶残破的边沿聚而复散,恰似历史泪滴在时间绸缎上滚动。母亲曾在此扮慈禧留影,菊丛中的笑颜与断壁残垣形成奇异对话——可知兴衰轮回本是常态,管理者的使命不在避免跌倒,而在跌倒后爬起的姿态。

西洋楼遗址的秋阳最有哲思。石柱的投影随日移转动,如巨型日晷丈量文明周期。我总爱坐在观水法废墟上,看野菊从大理石裂缝中探出金黄笑脸。某日忽悟"废墟管理"的真谛:伟大组织的遗产不在辉煌成就,而在失败积淀的智慧土壤。就像这些残石虽失却原初功能,却获得更永恒的美学价值。

长春园的山丘是观秋佳处。站在最高处西望,可见香山红叶如霞,玉泉山塔影依稀。秋风拂过耳际,携来百年前建造者的叹息与今朝游人的欢笑。在这时空叠印处方才明白:三山五园的真正价值,是教会我们在盛衰循环中保持中道观照——正如秋日既收获果实也清扫落叶。

11. 香山:红叶邮章的秋笺

香山的秋笺,是以红叶为邮章寄出的邀请函。我尤爱错峰出行,择微雨工作日上山。雨丝将红叶洗得晶亮,石阶如铺了猩红地毯,松林餐馆的灯火在雾气中晕成暖黄光团。某年在香山宾馆宿夜,晨起推窗见云海漫过山峦,红叶在云隙间闪烁如星,顿觉身在蓬莱仙岛。

收集红叶的习惯始自2013年秋。专拣形态完好的落叶压平风干,写上管理箴言寄给亮点学友。最高纪录一日捡得315枚,邮政员笑问是否开办红叶银行。其实这暗合"情感账户"管理理念——在数字时代以植物纤维传递温度,恰是对异化沟通的温柔反抗。

双清别墅的秋暝最宜冥思。毛泽东旧居前的银杏洒金满地,六角亭畔的枫树举火焚天。坐在石凳上看暮色浸染山峦,忽然懂得香山真正的红并非来自树叶,而是来自天地交汇时迸发的能量。管理者当如这山峦,既要有接纳万色的包容,也要有在季节更迭中保持本色的定力。

12. 雍和宫:梵香秋云的觉路

雍和宫的秋云,是裹着梵香裊裊上升的觉路。离我家三站地铁的距离,恰好处在世俗与神圣的黄金分割点上。银杏大道在秋阳下如铺金毯,引着香客走向飞檐交错的殿宇。那尊26米高的迈达拉佛俯瞰众生,慈目中所映秋云,与二百七十年前所见应无二致——时间在此处呈现迷人的褶皱。

最爱在法轮殿后的小院静坐。白皮松的针叶落满石桌,藏香与银杏的气息奇妙混合。某日见小喇嘛扫叶,动作韵律如禅舞,忽然悟得"过程管理"的真谛:修行不在扫净所有落叶,而在每个动作里的专注喜悦。遂想起给EMBA讲《心经》时所言:管理最终是心性的修炼。

出宫门东行至国子监街,秋色又换另一种笔墨。古槐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在辟雍大殿的琉璃瓦上跳动如音符。持卷学子与持香妇人在孔庙前交错而过,儒释道三种秋光在此和谐共处。这景象常提醒我:最高明的管理,是让不同价值体系在时空中共振共生——就像秋风平等吹过每片树叶,却奏出浑然天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