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西法师 净土解行 2024年10月26日 00:14 福建
念西法师讲授
唯识宗是否一定不了义?
对唯识宗这个宗派的高度,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讲法。有一些讲法就觉得唯识宗,包括世亲菩萨乃至无著菩萨,反正就是不了义的,不是最高的圆教的教法。
因为唯识宗里面讲,第八阿赖耶识就是无明的心识,山河大地,依报器世间都是无明业力所感的,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相分而己,是不离无明的。
但是我们大家学过圆教就知道,圆教不是这样讲的。在圆教看来,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清净的,它就是真如自性,和自性是无二无别的。这里的讲法有很大的不同。
有些唯识的论师就说,第八识以及第八识所变现的山河大地等等,八识及八识所现,反正都是不离无明的。
真正的第一义谛就是真如自性,但是这个真如自性我们一下子缘不上,没办法依这个来修。
如果按这样的讲法,那在教法的判摄上讲,唯识宗确实就不是圆教的最高的讲法,甚至它也不会承许性相不二。
性是真如,相是相分,性相不二是真正了义的讲法,在中观、唯识里肯定都是一致的。
但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是,有很多唯识论师确实没有这样一个圆教的了义的观点。
不了义唯识
按有些宗派的名词,如果是随理的唯识,那它连胜义谛中都没有把一切法抉择为空性,甚至还有清净的阿赖耶识。有些宗派说是所有的阿赖耶识,也有一些宗派说是清净的阿赖耶识,这就是胜义谛。
比这个讲法更高一层的,是看起来好像了义的随教的唯识。它是把一切,包括阿赖耶识都抉择为空性的。在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不可能还有一个不空的法。
从空性的角度讲,看起来它是了义的,但是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它还是承许山河大地都是无明心识所变的,还不会承许性相不二。即使是这样随教的唯识,它也不会说性相不二,所以在圆教看来,它的高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唯识是否了义的辨析
在《宗镜录》里面,永明大师以他自己宗门的悟境,通宗通教的,就把唯识分为两种。
一般大家常见的是说唯识不了义。有些甚至是从抉择空性上不了义;即使空性上是了义的,但它也不是性相不二的一个最高圆教的圆满的教法。我们也不能说这种教法就不存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但是我们从整个唯识宗来讲,难道这个宗派就是这么低吗?就是这样不了义、不圆满的吗?难道中观唯识还有一个高一个低吗?龙树菩萨代表的中观,无著菩萨代表的唯识,难道这两大车轨、两大论师,还有一个了义,一个不了义吗?当然这样讲就不合理。
贤首宗清凉国师就专门有对这个问题的抉择。
清凉国师就说,从最根本上讲,龙树菩萨代表的中观,以及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代表的唯识,肯定是平等不二的,都是圆融的。
但是为什么后面有些唯识论师不承许性相不二,不承许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清净的呢?清凉国师就说,这只能说是后代论师之过。你不能把帽子扣在无著、世亲这些大菩萨头上。(清凉国师《华严经疏钞》:“故论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释曰:既用真如为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故云过归后辈。况世亲造佛性论,广用胜鬘疏,又妄心之性等者。”)
虽然世亲菩萨确实是不了义的随理唯识的创始人,乃至世亲菩萨下面的有些弟子,一般是判为随理唯识这样不了义的唯识教派、观点。但这可以说是因为世亲菩萨最初是学小乘的,后来他的兄长无著菩萨接引他,让他学大乘,这些是他最初学大乘时所持的唯识的观点,确实是有一些不了义的地方。但是到了世亲菩萨晚年,他的《唯识三十颂》等,那可以肯定绝对就是了义的。
所以清凉国师说得确实非常透彻,非常有权威。他就把唯识分两种:
如果是不了义的、不圆满的,没有达到圆教的,不承许性相不二的,那就称为不具分唯识。他抉择的胜义谛不是性相二分具足的,只是性是胜义,相不是胜义。相分,山河大地、八识都是无明心识。
但是还有一种唯识的讲法,性相二分都可以是胜义谛,这就称为具分唯识。也就是说,它具足了性这一分、相这一分,性、相二分都是胜义谛。
这是《宗镜录》里面,专门引用了清凉国师讲的,对这个问题应该分析得非常透彻、非常圆融、非常权威。
(《宗镜录》:“问:此唯识大约有几种?答:略有二种,一具分,二不具分。且具分唯识者,以无性理故,成真如随缘义。则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唯识论偈云:又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则过归后人。”)
而这样的观点,在一般宗派里面可能很难听到。有些是讲随理唯识、随教唯识,实际上这只是显宗的观点,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观点他没有讲,所以他就不可能承许唯识像圆教一样。
圆教实际上是超过了一般显宗观点的,所以如果他依显宗来讲,那就不可能依最高的圆教的性相不二的讲法。
这些宗派的大德确实非常了不起,教法也非常通达,但是他很难承认像前面我们说的清凉国师的观点。这是因为他的教法的建立有他的特点、方法。他要专门分显宗的经典,这样讲到随教唯识就是最高的了,还有更高的观点就不可能讲。有这样的一些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要解》原文:“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性相是不二的,事理也是不二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德修德也是无二的。性修不二,事理不二,性相不二,这里都是按圆教的不二法门讲的,一切都是不二的。
“亦可深长思矣。”这确实可以让我们深入地、好好地思维。所以这节课的范围确实比较广,内容也比较深。
(《弥陀要解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