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二宝去小园里逛一逛,看绿柳如丝,繁花似锦,不觉动了童心,折一枝触手可及的柳枝,信心满满,“回家给你作个柳笛儿!”
“什么柳笛,你?就用这柳条儿?”二宝从小到大的手工都是爸爸陪着作,每次我一上手就废,她对我太了解,充满质疑和好奇。
我未语先笑,笑声里回忆起童年。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春天在和风里,不费吹灰之力爬上树,随意折一截柳枝,轻轻松松一拧,掏出口袋里削铅笔的小刀切断,从绿色的嫩皮子里抽出光溜溜、雪白的芯儿,再用小刀刮一下头儿上的皮儿,放在嘴里“呜呜”的吹,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笛儿声”在春日的原野上响起,信手拈来的柳枝,就成了童年的乐趣,成了小伙伴儿们“比赛”的项目。
从小就手笨,又好胜心强。有一次为了折一枝“称心”的柳条,作个“如意”的柳笛儿,由小伙伴儿们连拉带拽地爬上一棵老柳树,顾不上欣赏它的美,也来不及体味身在高处的滋味,就一门心思开始选,开始挑。柳丝在风中轻摆,眼睛跟着溜溜转动,让七八岁的孩子莫名生出了一种优越感,毕竟这万千柳丝可任君采撷哦!
坐在大树杈上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终于选了一枝满意的,又嫌弃树上的人削笔刀太钝。自己的新铅笔刀在树下小伙伴手里,为了力求完美,我动作笨拙地攀着树杈,顺着老柳树粗糙的树皮往下“溜”,刚离开坐着的大树杈,裤腿儿就“刺啦”一声撕开了,一众小娃“呼啦啦”跑过来,幸亏我穿了秋裤,才不至于“走光”,可拧柳笛儿的想法也跑到了九霄云外,回家的一顿打怕是要挨,哪还顾得上“比赛”?
二宝笑弯了腰,她最喜欢听我讲童年的“糗事儿”,仿佛参与了我的成长,她觉得这样才够公平,毕竟我见过她——一个“美少女”曾经穿开裆裤的模样,见证了她成长中最无邪的时光,她做过的每一件“糗事儿”,我都能如数家珍讲上一讲。
拿着柳条儿往回走,顺便去小区超市里买水果,收银员看着我手里的柳条儿,冲我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要......拧笛儿?”
“是呀,不知道能不能作好,毕竟,这手艺撂下的时间太长啦!”我大言不惭,欢笑着应对。
走出超市,二宝在无人处给我竖大拇指,“我妈真牛!社牛,脸皮也是真得......”她摇着头大笑,一副等着看我笑话的小样儿。
到家来不及换衣服,拿着柳条儿、找了剪刀坐在阳台上,拧,抽,刮,一气呵成,放在嘴里,鼓起腮帮子用力吹,还好,还好,粗犷的声音发出来,虽不优美,但已经达到目的。
二宝显然没想到这个结果,“虽然这声音......但,我妈是真得手巧,您是怎么做到的?”
我得意洋洋,再拧一截剪下来,冲着她眉眼飞扬,“来,抽,让你也体会一把!”
她细嫩的小手拽出嫩树皮里的柳芯儿,然后,也学着我的样子作一个柳笛儿,简单的音调在阳台上再次响起,然后此起彼伏,她笑言这声音绝对够的上“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