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泉下乡日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7月21日早上九点左右,我与单位的同事一行十人,分乘两辆小车向我们局的扶贫点——暖泉镇王家庄村进发。

        久不下乡,坐在车上感觉通往乡村的路好走多了,村村通柏油,尤其是道路两旁嫩绿的垂柳形成一个自然的树洞一直延伸着,就像垂帘洞似的—美极了,美中不足的是路上的拖掛车太多,就和城墙似的时断时续,弯弯曲曲的山路真象李裙演唱的歌曲《山路十八弯》中唱的那样,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弯弯环环,环环弯弯,弯出了一村又一庄,其实比十八弯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几位老同事四四、晓东、彦忠、老党,还有开心果旭芳正好坐着一辆车,大家久不在一起了,今天难得借下乡的机会聚一起,感觉很亲切,说不完的话语,互相问起各自的年龄各自的孩子感慨很多,就像小沈阳说的,一睁一闭间,大家都跳过四十了,一睁一闭眼间孩子们都上了大学,尤其是开心果高旭芳的笑话时不时逗的我们捧腹大笑,一路颠簸一路晃悠一路穿行一路笑声,不觉间就到了目的地——王家庄村。

      我们这次下乡的主要任务是摸贫困户的底,看他们因为什么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们利用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空隙,抓紧时间返回镇上的饭店就餐,不知是我们人多灶小,还是厨师人手少,一顿饭吃了将近两个小时,正好给了我们上好的聊天机会,坐一起才发现除小周是小字辈外,就连曾经年轻的海连、改梅、彦忠、二平们都已四十开外,我是大姐大,旭芳、刘局候平也成了老字辈,我们一起谈论那些年……

        那些年曾经年轻的我们,上班时经常一起聊天一起逗乐,如今四十跳头的他们,那时才是刚上班找对象生孩子的年龄,尽管我们有年龄悬殊,但一起久了,熟悉的如同家人一样,连同彼此爱人孩子叫什么都己记存心里,女同事们一起织毛衣,互相切搓织艺……那些年,我们曾一起下过乡、收过费、查过水、一起宣传过《水法》,甚至一起照领导、一起玩牌,一起云南游,一起拍红打黑瞎说八道过,以至曾经的同事经岁月洗礼事业磨炼提拨升官,头顶官衔,但我们呼唤起来如同平常一样自然可亲,当然我们的秀发也曾被乡野的山风吹乱过,脸庞晒黑过……从北门口的水利局独院,到307国道旁的火柴合合办公楼,再到如今的县委大院二号楼三层办公点,这一次次的搬迁,变化的是办公地点,不变的是我们情深意浓,友谊深沉,尽管人事变动流走了我们好多一起的战友,但也同样流来新的同事,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留恋回味,有酸的有甜的还有伤感的,但更多的是快乐的。

      王家庄村位于暖泉镇的把边村之一,离石楼县城很近,也属于川面村落,中午时分,火炉似的骄阳烤着大地,王家庄算边远的山村,川路上不见人影,偶尔会有呼啸的摩托车、大车飞过,也许是假期的缘故,村里的孩子还真不少。

      饭后的我们分头行动,各奔各自的扶贫户,了解贫困户的情况,走进农庄走进村户,看着村民们家中住的、摆的、用的和己脱贫户相比确实有悬殊,其实贫穷固然可怜,可看看不整洁不卫生的户舍总让人感觉不舒服,尤为奇怪的是以农业为生的农民,种植养殖这是最起码的生财之道,为啥不种不养呢,耕地是退耕还林了,可家家都还有几亩薄田,养殖也是生财之道呀?  那些脱贫户家中虽说现代家具、厨柜、电器、甚至卫生洁具等很合时代节拍,但一盘带火灶的大土炕还是农村不变的本色,尤其是勤俭持家的本质还是不会变,你瞧火灶旁总有一些焰火的柴禾,供他们做饭时使用。

      夕阳西下时,我们完成任务后会合,又乘上了回家的车。

      沿途我们还在关上村的《利民饭店》吃了当地号称特色的悠面苦菜等饭菜 。还去了虹宗鱼厂,看见清澈见底.缓缓流动的水溪从池中穿过,池里黄的黑的乌的鱼快乐的游动着 ,这也不失为一道美景。

      回家时的路途上,城墙似的拖掛车时不时挡着我们欣裳山景的视线,以至途经水库时也没能细细观看,车中大家各自感慨着,感慨着那些年的岁月,尤其是酒后的四四话特多,他一边耍着高超的车技,一边说着我们的曾经,我不是信不过四四的车把式,而是想少些惊险的颠簸,夜幕降临时我们不舍的分别了,回家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