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的意义和勇气

【九洲芳文】

叔本华把人生看成是不折不扣的痛苦悲剧。雅思贝尔斯则认为,人生是由一种混乱转向另一种混乱,由一种贫穷转向另一种贫穷;它只有短暂的幸福闪光。它从整个说来犹如一个被死水保卫的孤岛,总有一天要被死水淹没。

认真阅读每个字,渗透着绝望。


会走向下流的人生吗?社会日新月异,不是每个人都在发展道路上,经历生活拷打,部分人会失去信心。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的《下流社会》面世于2005年9月,上市5个月增印了14次、累计销售量直逼100万册,成为当时日本最畅销的书籍。

书中所探讨的下流阶层基本上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所谓的“下流”,绝无冒犯之意,只是表达一种生活态度。

比较起来就是相关人群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都比一般人更为低下。

概而言之,即全盘的人生热情低下,其结果导致收入很难得到提高,单身比例也极高。这类人群之中,疲疲塌塌走路、松松垮跨生活的人不在少数,因为这样的生活毕竟来的轻松些。

其他社会中也同样,在经济停滞过程中,人在社会趋势下的无可奈何显现了出来,在焦虑和恐慌下躲进自己的蚁穴,舔舐伤口,逐渐失去进取的愿望。


必须直面生活的荒谬。加缪和萨特点出人生是荒谬的:“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者工厂工作四个小时,午饭,又乘坐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面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一旦某一天,在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

这种荒谬,归根到底是一种无意义感。在意义上,每个人都会追问自己。究竟是为了快乐活着,还是为了人生更高层次的追求活着?就哲学的精神而言,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都不应该是幸福的选项。

德谟克利特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在我们灵魂之中。”

人生的幸福首先当然是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之上。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把增进个体的福祉作为根本目标,而个体也应该在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中获得幸福。可是,很多人放弃了对社会对自我地期许,陷入螺旋般的追问之中。

社会经济周期是存在着发展、停滞、再发展的过程,假如没有瘟疫、战争的干扰,社会可以更好地推动人自生发展,可低谷阶段,只能力求用意义驱动发展。

意义探寻没有止境。心理学家约瑟夫·墨菲说:“贫乏和许多心理疾病相同,也算是疾病的一种。”

很多时候,人只要在心中不断想着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相信自己有一天真的能够得到,体内的赤子之心就是火苗,具体的行动之一,就是构建梦想。没有梦想,自然没有改变。

有朋友说:“明白了这么多道理,我也过不明白这一生啊。”

也许,人生之中迷失意义,原因是生活中具体的理由、意义太过于狭小,甚至是自相矛盾,当然也就是脆弱的。因此,生存的勇气需要一种终极的意义,它能统领很多小的意义,或者让这些小的意义出现颠覆性改变的时候,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读更多、思考更多、交流更多,写作更多时候,就成为不同的人,就彻底改造了自己。

在自我不断生成和自觉努力之中,意义也许会逐渐澄明。


九洲芳文投稿一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