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好的勇气

教养的枷锁与职场的困境

幼时,父母总说“伸手不打笑脸人”,饭桌上夹菜要等长辈动筷,客人来了要端茶倒水。这些规矩像藤蔓般缠绕着我的骨头,让我成了“懂事”的标本。工作后,领导一句“年轻人多锻炼”,我便成了部门里最勤恳的螺丝钉:替同事改PPT、假期值班、带差班。礼貌的微笑背后,是无数个深夜加班时胃袋的痉挛和颈椎的抗议。“烂摊子之所以是烂摊子,就是因为不好办”,而我的教养让我说不出“不”,只能任由他人的“聪明”与我的“笨拙”在职场中形成荒诞的共生。

某次部门聚餐,领导拍着我的肩说:“你这种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不多了。”我却想起上周同事窃窃私语“这么拼想升职吧”。“踏实”这种词汇,在职场里是一个贬义词。那一刻突然明白,教养不是铠甲,而是糖衣——包裹着他人对我的剥削,也麻醉了我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时代裂痕中的代际对峙

跟老刘聚餐时,他常念叨:“我们年轻时加班哪有怨言?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喊‘整顿职场’。”他的保温杯里泡着枸杞,电脑桌面是“天道酬勤”的书法壁纸。这让我想起“耻感文化”:上一代人将集体奉献视为荣耀,而我们这代在“996是福报”的规训下,早已看透“奉献”背后的压榨本质。当90后同事在会议上直接拒绝无意义的重复性报表时,老员工们惊愕的眼神仿佛在看一个砸碎神像的异教徒。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中国职场青年生存报告》显示,85%的95后遭遇过“职场PUA”,70%因过度加班出现心理问题。我们不是不能吃苦,只是不愿为空洞的“奉献”叙事买单。“健康的自私与善良毫不冲突”,拒绝做沉默的齿轮,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破茧:从讨好型人格到自我救赎

转变始于某个会议后。彼时我刚刚处理好家校矛盾,领导突然宣布,把职位调整了。会后,我直接搬了办公桌,辞了职务。——逃离不是勇气,直面才是。

我开始每天用五分钟记录“不被驯服的瞬间”。拒绝帮迟到同事打卡时手在发抖,但心跳声异常清晰;当众指出方案漏洞时后背渗出冷汗,却感觉呼吸前所未有的畅快。这些细小的反抗像星火,逐渐燎毁了讨好型人格的牢笼。阿德勒说“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而我在提醒自己:真正的教养不是顺从,而是保有说“不”的底气。

重构自爱的生存哲学

现在的我依然会给老人让座、为同事带咖啡,但不再将礼貌与自我牺牲画等号。当主管再次推来本不属于我的任务时,我会笑着递上《岗位职责说明书》:“这部分内容在第三页第七条。”“保护好自己的能量就是保护生命力”,我终于懂得:所谓的“不讨好”,不是冷漠的盾牌,而是厘清界限的手术刀——割舍有毒的关系,保留真心的联结。

在这个鼓吹“狼性”却苛责“人性”的时代,我们这代人正用沉默离职、准点下班、拒绝酒局等“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书写着新职场伦理。当我们停止用教养为剥削者镶金边时,那些曾被视作刺的棱角,终将长成支撑脊梁的骨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