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我带着豆哥去看牙。
他躺在椅子上,医生在专心的给他补牙。豆哥有两颗虫牙在上面,位置不是很好补,需要他很好的配合。还好,豆哥非常听话。医生说,如果觉得痛就举手,想吐口水也举手。在补牙期间,豆哥举了两次手,其他时间,都乖乖的张大嘴巴,让医生补牙。
就在豆哥补牙的时候,来了个8岁左右的小姐姐,周五那天下雨,小姐姐和她的妈妈一进来,伞都还没收,小姐姐就开始哭,这个哭声很可怜,也很小声,小姐姐嘟囔着,我不要拔牙!
她的妈妈开始抱怨,明明在家说好了,怎么来了就开始哭,有什么好哭的!拔牙1分钟的事情!别哭了,赶紧的!说完就拽着小姐姐往里走。这时,小姐姐的哭声从可怜变成了害怕,大哭大喊着,我不要拔牙,我就不要!哭声越来越大,声音里满是害怕。
她的妈妈听到她哭的凶了,于是耐下性子,好言好语的劝她:你看,上次我们来拔牙,是不是很快就拔完了呀!也不痛对不对!你别哭了,你坐上去,很快就好了。拔完牙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好不好?妈妈的声音里充满了讨好,想让小姐姐依着她。可惜,小姐姐不吃这一套,只是不停的重复着:我不要拔牙,不要不要!
小姐姐的妈妈一下子生气了,手上的雨伞直接打向小姐姐的屁股,边打边说:说好了来就拔牙,来了就开始哭,好好说你不听,那我就打到你听!反正今天不拔完了你别想离开这。你要么乖乖的自己坐上去,要不就多挨几下,直到你坐上去。小姐姐的哭声变成了尖叫,声音里充满了害怕和恐惧,不知道她是在害怕拔牙,害怕害怕挨打。
终于,来了几个医生,在妈妈的要求下,把小姐姐按到座椅上,估计有5秒,她妈妈的声音一下子充满了轻松,你看嘛,是不是很快!几秒钟的事情,非要哭半天!
这时候,小姐姐惊魂未定,还在抽泣。。。她的妈妈开始嘲笑她:你看这个小弟弟(说豆哥)好乖,动都不动,你再看看你,羞不羞啊!几秒钟就搞定的事情,一来就哭,还白挨了那么多打。。。小姐姐一边轻声哭着,一边被妈妈拉着离开了,边走还在不停的说她本来就不应该哭。。。
目睹这一幕,又无法介入和干涉的我,看的心里堵的慌,试问,这个小姐姐,之前和之后,都会生活在这样的抱怨,讨好,威胁和嘲笑中吧!我相信她的妈妈很爱她,可是,她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她的妈妈一点都不关注她的情绪,满脑子只想着解决(拔牙的)问题。
再来对比豆哥,如果我直接带他过去,相信他会和这个小姐姐一样,哭闹,无助,崩溃。。。
但是,家长的应对方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在这,分享我给豆哥做的心理预期,不一定是标准的,最好的,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比着来思考如何链接孩子。
豆哥从小敏感,估计对牙医是有点怕的,加上他有两颗虫牙,免不了会有点痛。所以,在去医院之前,我在周一就开始给他复习跟牙相关的绘本:牙医怕怕,鳄鱼怕怕;牙医大街的新鲜事;。。。讲绘本时加入讨论,讨论害怕的心情,讨论看牙的细节。
到了医院以后,我也没有马上就要求豆哥去躺下看牙,而是带着他在旁边观察:你看,嘴巴张大,牙医才看得更清楚,动作就会很快,也很准确的抓走小虫;有些小虫掉进嘴巴,用水涮涮口吐出来;用小钩子把小虫勾出来,待会儿你的小虫也是这样的。。。在旁观的时候,把牙医的动作分解,和绘本结合,很好的让孩子理解,就像在上绘本课一样,哈哈哈。
然后,我问豆哥,准备好没有?我原以为他会点点头勇敢的说,好了!结果,他面露难色,有点纠结,不说话。我说,这样,我们去躺下感受一下。他有点迟疑,但是跟我去了。躺下以后,他说,我有点怕。我说,你是怕这个机器,还是怕那个医生叔叔?他说,都有点。我说,我知道了,害怕是正常的,妈妈握着你的手,你害怕就捏捏我!这时,医生过来了,笑着说,小朋友,你很勇敢哦,自己躺好了。豆哥这时候有了一点勇气,小声说,你要轻点哈!这句话逗笑了医生,他笑着说,没问题,我手艺很好的,只要你不动,我很快就把虫给你逮出来!
于是,他们配合的很好,豆豆也放开了我的手,于是我在旁边等待。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两颗虫牙的修补工作。结束时,我有点惊讶,这么快?牙医挺高兴的说:他很配合,就快!于是我鼓励豆哥:嗯,你看,虽然中间有点点痛,但是你不动,虫子是不是很快就被医生逮住了?这样就很好,很勇敢。豆哥也得到了鼓励,说,开始有点害怕,现在不怕了。刚才那个姐姐都哭了,我都没哭。我笑了,说,嗯,刚才那个姐姐有点害怕,哭也是正常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以预见,在日后,豆哥去看牙都会是一个舒服而开心的事情,不会有过多的烦恼和焦虑。所以,提前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过程中稍微多一点耐心,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都是利大于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