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情缘 千锤百炼 ——读教师的5项修炼之锤炼有感

      再读第二项修炼——锤炼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了解学生吗?我上好每一节课了吗?我当好引路人了吗?我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呢?

      这辈子我肯定做不到像于漪老师那样上近2000节公开课,或者让总是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接到家里住,自己上班,他上学。但仰望之余,我虽自愧不如但更感恩于老活成了经典的注脚。她让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再现人间。她是明亮又温暖的灯不仅照亮她的学生,更照亮她所生活的时代及未来。她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还说,“学做教师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是不断反思。”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觉察到她在她的每一个岗位上都用行动诠释了“曾子三省、程子四箴”的要义、一位国之栋梁的责任与担当。但最让我敬重和感动的是,她讲《梅岭三章》前,把《陈毅诗词选集》从头到尾仔细诵读一遍“养气”找“源头活水”;她讲《木兰诗》可以旁征博引到《楚辞·招魂》、《游仙诗》、《捕蛇者说》、《儒林外史》……如此这般,一堂课上怎么不会有给学生们的江河湖海般的精神营养呢?

        这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伟岸的浩然之气到底源于什么?我的耳边隐隐响起孔老夫子的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相信我们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楚辞汉赋、元曲明清小说、鲁迅杂文等等一定都是她的心头肉。不然她不会呼吁“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离我们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不然她不会有那么赤诚的家国情怀、著作等身、荣誉等身…… 是啊,我们的信仰就藏在我们汉字所传递的“天人合一、尊道贵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堂堂正正、舒舒展展里。

      我在想,每一位师者,不管教不教语文,都应该从语文中不断汲取生生不息的养料。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生长、扎根的丰厚土壤啊。当我们读到《论语·先进》中“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时,我们会知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有不足也可成尧舜的可能性;当我们读到《道德经》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时,我们会多一些坚持默默奉献美好的力量;当我们读到《黄帝内经》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时,我们知道形神兼具最需在我们的三餐四季中虚静修炼;当我们读到《大学》中“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时,我们会知道修齐治平的先后本末而内求不已;当我们读到《中庸》中“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时,我们当能感知“中不偏庸不易、中正平和、用中中用”的智慧……如果我们哪怕能同一位古今中外的万世师表心心相印,那么我们也差不多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了。能做个在学生关键成长期的重要他人——引路人的话,我们对学生的了解、课堂的把握也会渐入佳境的。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谦逊及好学也会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平凡而又温润的光泽吧。

          最后,我想吟诵并写下郑板桥简洁直白的《竹石》来自勉并感恩滋养我的学生们、导师们、同修们、家人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