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6岁的女孩跑到妈妈面前要钱:“妈妈,给我十块钱吧?”
妈妈头都没抬地问:“不行!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女孩一下愣住了,说道:“同学都有零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我没有!”“别人有你就得有?这么想要就认别人当妈去啊!”妈妈恼羞成怒,大声斥责道。 孩子失望地问道:“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见不得我开心?”说完便跑回了自己的房间,不再出来了。场面一度有些尴尬,妈妈为了缓解气氛,跟周围的亲戚寒暄说:“小小年纪就要钱攀比,长大了还得了?”妈妈说得有理,孩子却也受了委屈,除了心疼这个女孩之外,旁人似乎也帮不上任何忙。因为,给不给钱,真的就是这个妈妈的权力。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她拒绝孩子的方式,除了斥责、威胁、谩骂,还有这种高高在上、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态度。仅仅是因为孩子要了十元的零花钱。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会在金钱这件事情上对孩子处处较劲?因为,对金钱的支配权,也是体现父母权威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一种方式。
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问大人伸手要钱的时候,本质只是说明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不管是生活上、玩乐上的需求,还是真的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们第一想到的“求助”对象,都是父母。

永远不要轻视孩子问自己伸手要钱这件事,因为不同的对待方式,会给孩子带去无法预知的后果。
一.孩子要钱就大方地给——无原则的满足或许会养出白眼狼
父母对金钱的给予过度无原则,把一个普通的孩子养成富二代,这样的行为不是爱孩子,而是在亲手毁掉孩子。
二. 孩子要钱就讲条件——践踏孩子的自尊只会换来恶果
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伸手要钱时,觉得逮住了教育的机会,甚至拿孩子正常的用钱需求来威胁孩子。
拿孩子暂时没有能力拥有的东西来要挟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失败。
三. 孩子一要钱就哭穷——会让孩子的内心严重受伤
过度的“哭穷”会让孩子有严重的匮乏感。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懂事、不任性、顺从父母,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是悄悄在压抑自己合理的需求,变得“不敢要”甚至“不配要”。
而这种自卑、不自信的心态一旦萌芽,就会跟随孩子一辈子。
当孩子开口要钱时,我们到底该怎么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给孩子说的权利。其次,当孩子要钱的理由父母不能接受时,不要谈钱色变,甚至辱骂孩子,一定要给孩子留自尊。父母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给或不给、给多少的决定。
如果孩子要的东西确实超出父母的经济承受范围,没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用遮掩或哭穷,大方告诉孩子即可
父母不需要多完美,但至少要诚实。正如《穷爸爸富爸爸》中说的:“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让他对金钱有认识。”
面对金钱,父母要先拿出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坦然面对。所以,当孩子下次伸出小手跟我们要钱时,不妨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跟他好好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