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2022.1.17
阅读书籍:《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作者:Spenser
阅读内容:第2章 坐下来,开始写
金句:
1、写作的艺术,就是把裤子放进椅子的艺术。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第一部分:读书笔记
作者说:“正在看这本书的你,如果不尽快拿起笔、写下去,就永远无法体会写作的魔力。”
01、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潜质
写作能力的培养,跟说话、唱歌一样,需要不断练习,刻意练习,先做到流畅、自然,再往上升档。
你对现在写的文章不满意,只不过是因为写得太少,还没掌握相关技巧,无法熟练驾驭又有点儿心急。
套用一句励志的说法:以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如果不死磕自己,天赋只会永远沉睡在我们身体里。
02、勤奋是最划算的一笔自我投资
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热爱和自己深度对话的感觉,你会发现自己根本停不下来。
作者认为,开始写作,是他人生中最划算的一笔时间投资。这两年坚持写作,带给他三方面的升级:
1)对世界更敏感
灵感来自对生活的敏感。有时一个金句、一个故事,就能触发内心一连串反应,把散乱的素材、思绪黏合起来。写作让人保持敏感,也养成了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
2)思维更缜密
写作的过程讲究逻辑的层层递进,这离不开对自我的清晰理解。一个没有逻辑的人很难构架一篇长文章。坚持写作,可以让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提升。
3)认知更深刻
本质上说,写作是一项思维的刻意训练。写作能力就是思维能力,一个写作能力强的人,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都不会差。
所以我认为,写作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必要,而不应该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即使写不出名留青史的伟大作品,通过写作提高自己认识问题的深度、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积累下今后做自由职业或创业的人脉及资本,也是很多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03、写作训练,是“反人性”的
一个普遍的真理,那就是:让学生学习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当老师。
因为只有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能力直接将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他人的认识和我们的理解之间,有一条叫作“践行”的鸿沟。
所以,真正靠谱的学习方式是输出。想要输出,就必须要思考,必须要进步。这才是反人性的目的。
作者一直在追求的一个境界,就是把写作本身训练成为肌肉记忆,让深度思考成为日常的习惯。
这样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在用肉眼看得见的速度进化。
04、诚实,比新意过更重要
不论起点高低,只有写自己真正熟悉、相信、感兴趣的东西,你才有足够的热情和底气去剖析自己、探索世界、面对质疑。
把那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受记录下来,用你自己满意的方式准确、流畅地讲清楚,一篇文章就有了不错的基础。
如果不够独特,可通过后续推敲、修改等来弥补。如果不够真诚,文章就失了灵魂,手艺再高也是徒有其表。
05、灵感就是流汗
灵感跟天赋一样,看似不可捉摸,其实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写作是对心灵的探索。要获得灵感,过去的积累、当下的触发,二者缺一不可。
对写作者来说,其实比“等待灵感”更重要的是充实生活,让你的学识变得丰厚、阅历变得广阔。当你了解得多,思考得多,不断深入体验生活,灵感自然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汩汩而出。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以获得灵感呢?
1)心态开放
詹姆斯·乔伊斯说:“所谓想象力就是记忆。”素材不仅是创作的基础,也是记忆的通路。除了事物本身,尽量写下打动你的那些细节(包括听觉、触觉),细节越丰富,日后回想起来,对当时场景乃至心情的还原越真实、鲜活。
2)大量输入
写作者需要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因为人们永远对新的东西感兴趣,有可能是新概念、新理论,也有可能是新视角。
要吸引读者,首先你自己要比你的读者对信息更敏感。这就要求你大量阅读。
一些人看书,看的时候不喜欢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看完后也没想过要跟别人复述,或写点儿书评、读后感之类的,只是逐字逐句地“看过”,却没真的“看见”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欣赏性阅读”。
真正有效率的阅读,还是要有点儿功利心的。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它好在哪里,能解答你哪方面的困惑?作者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从中得到的启发或方法,可以如何运用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当你带着一连串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输出,书中内容才能跟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融合,变成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作者建议:
每本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是不加评论地快速通读,了解大致内容,熟悉写作风格。之后把书放到一边,在心里回顾一下对它的总体印象:喜欢还是不喜欢,相信还是有疑问,哪些情节或观点印象较深。
读第二遍时放慢速度,带着这张问题清单(最好是写下来),慢慢地、透彻地阅读,检验实际情况跟自己最初的观感是否吻合、为什么,同时留意有无新问题或新的细节需要关注。
3)刻意练习
在发朋友圈、微博的时候,不要把几句话的内容不当回事,要把每一次的发言都当作一次写作练习,甚至是塑造你个人品牌的机会。
06、“不愿动笔”的三种心理
写作,最大的敌人只有自己。阻止我们动笔的,主要有如下三种心理:
1)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对别人没有价值,浪费别人时间
说到价值,作者觉得只要经过独立思考,你的文章就有价值。
2)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很幼稚,读不下去,对自己没信心
写作时,把你对灵感的期待、质量的要求、结果的预期,统统忘掉,允许自己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3)写作时,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扮演“审判者”
当你完成当天的写作时长,我建议关闭文档,过几小时甚至一两天后再看。不立刻修改的原因是,如果你写得热情高涨,头脑发热时不容易看出问题来;如果写得不顺,重看一遍只会更沮丧。
07、“无法坚持”的四种解决方案
美国作家约瑟夫·科纳尔说:“写作只有两件难事:开始写,不停手。”很多人在动笔之后很难坚持,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控制不住自己;
第二,完美主义心理;
第三,缺乏反馈和激励。
你要牢牢树立一个观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其实解决完美主义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为写作制造任务感。给自己设定一个写作任务,并且刻意增加任务的“严峻性”。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适合你的进度条。进度条能给你制造出短期的目标和反馈,让你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就是坚持最好的动力。
第一,克服内心对写作的抵触,养成按时写作的习惯。
设定一个时长,比如每天午餐后的13:00—13:30。当天不论发生什么事、有没有灵感,你都要抱着电脑去公司附近的咖啡馆(或就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虽然容易被打扰)写满30分钟。
不要停,写什么都行,写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你不发表,就没人知道),关键是定时、定量,让自己放松下来,进入思绪自由流淌的状态。
第二,每天早起写作,你可能更有灵感。
经过一夜的休整,早上刚刚睡醒的时光,是多数人精力最充沛、无意识最活跃的时段。此时跟他人的链接尚未开始,你有相对独立、充裕的时间来面对自己。
08、保持高质量输出的五个关键词
1)死磕
所谓死磕,就是保持持续的输出。这一点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90%的人都倒在这个关口。
写作的人有很多,都说现在写的人比看的人都多,但真正坚持写的人,还是挺少的。
当你真正坚持下来的时候,和你竞争的人其实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值得你尊敬。
2)敢拼
死磕说的是坚持,敢拼则是不恐惧。
没有冒险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没有拼过的岁月谈不上成功。
作者这句话我很欣赏:
有人写过这样的话:如果你都不曾被人记恨过,那你得多普通啊!
对自媒体写作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
死磕是保持持续输出,不断增加输出数量,将基数最大化;敢拼就是找爆款点,提高文章本身的传播性,将爆款概率最大化。这两点合在一起,构成沉淀和传播两大要素。
3)专注
专注代表毅力,作者认为牛人与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牛人有超过普通人的兴趣,而在于牛人有超过普通人的毅力。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就要全情投入。
4)野心
野心在人生的很多阶段都会成为你的分水岭。野心大一点儿,扛过去,就成了。
5)好奇心
有人说,“好奇心就跟肌肉一样,你越用它,它就越能干”。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多少的问题,并且好奇心是可以培养的。你越是强迫自己走出去,观察外面的世界,留神生活中的细节,写作这事就会越容易,也越有乐趣。
希望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少谈坚持,多谈热爱。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电影,超级大片或者文艺清新,都会有好故事可以说,就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
第二部分:我的感悟
这2章逐字逐句花了挺长时间看完了,主要是作者谈了对写作的认知,以及写作关键是要坐下来写,并且坚持,用了多种方法教大家可以怎么去操作,感觉作者是特别真诚的把自己知道的都全盘教授给大家了,听话照做,我相信,这本书是能给大家带来很大帮助的,毕竟前人走过的路,吸收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期待下一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