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退去,金风送爽,又轮回到一个秋季。
吃过了中秋节的月饼,家乡就进入了秋收季节。
今天周末。上午8:00多,父亲打来电话,说家里刨花生,让我过去帮忙。不巧的是我今天值班,值班时间做了分割,我是11:00到14:00点,就跟父亲说下午过去帮忙。
下午15:00点,我直接骑着电车去了地里。懒人有懒福,我到的时候,花生刚刚刨完,就剩一点儿在装车。原来妹妹妹夫两个人回来帮忙了。
得,地里一点儿忙也没帮上。回妈妈家帮忙从棵子上往下摘果子吧。
到了村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街两旁,家家户户门前堆着、摊着金黄的玉米在晾晒,一派金秋丰收之景。
现在都是机械化,收割机直接把玉米棒子收获,秸秆粉碎。听父母说,今年有一家养殖场,负责收割玉米,把棒子送到家门口,人家要粉碎后的秸秆,收割费用一亩地收四十元,相当于减半收取,很受村民欢迎。这样也算是双赢吧。
即使如此,我们这里还是比较落后,玉米晒干后还要打颗粒,然后才能送往收购站。
而在东边的县区,收割机直接收获的是玉米粒,村民不用晾晒,直接送往收购站,收购站配有大型烘干机,直接烘干装袋,是不是更省力?
机器代替了人工,农民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二十多年前,收割机还没普及到我家乡,那时候的秋收,需要漫长的一个月的时间。我家收割的时候,自家的叔叔婶婶、大爷大娘、哥哥嫂嫂、还有相好的邻居,都会赶来帮忙。收割完我家,父母再挨着去给人家帮忙。今天割你家玉米,后天收他家谷子,大家一起互助,很累也很快乐。
收到家里的玉米棒子,带着外衣。我的爷爷年龄大了,不再去地里劳作,就坐在板凳上,白天黑夜的剥玉米皮。玉米皮也不全部去掉,剥去外面的干衣,留下还有水分的软软的内衣,然后把两个玉米系在一起。这样方便把玉米搭在树杈上、屋檐边。那时候的秋天更有诗情画意的味道。
以前种粮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粮食收成提高,那些玉米已经变成商品。没有谁会像以前一样,家里摆一溜大缸,里面存满粮食,盖上厚厚的石板缸盖,边上糊一圈泥巴密封。过年的时候,每个缸壁上都会贴上红红的春联“粮食满仓”。
我出生于1978年。那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4年的时间。这四十四年,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亲身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感恩生于这个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