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24《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七卷-12
渭桥的欢呼
汉宣帝下诏派车骑都尉韩昌前去迎接单于,征调沿途七郡两千名骑兵陈列于道旁。
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见。拜见汉宣帝时,自称藩臣而不称名字。汉宣帝赐给他:
冠带、官衣服、黄金印玺、绿色绶带,玉石装饰的宝剑、佩刀、一张弓、四十八支箭,十支有戟套的长戟、安车一辆、马鞍马辔一套、十五匹马、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衫被褥七十一套,锦绣、绸缎、各种细绢八千匹、丝绵六千斤。
朝会典礼结束后,汉宣帝派使臣带领单于先至长平阪住宿,自己也从甘泉前往池阳宫住宿。
汉宣帝登上长平阪,下诏命单于不必参拜,允许单于左右的大臣列队观瞻,蛮夷各国的国君、各诸侯王、列侯等数万人,全部来到渭桥下夹道迎接。
汉宣帝登上渭桥,众人齐呼万岁。过后单于到长安居住。汉宣帝在建章宫设酒宴款待单于,请他观赏珍宝。
次月,送单于回国。单于自己请求:“希望留居于大沙漠之南的光禄塞下,遇有紧急情况,退入汉受降城自保。”
汉宣帝派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又征发边疆各郡数以千计的士兵、马匹,送单于出朔方郡。
董忠等留下保卫单于,帮助单于征讨不服其统治的匈奴人,又转运边疆的谷米干粮,共三万四千斛,供给匈奴人食用。
以前,自乌孙以西直到安息,与匈奴接近的西域各国,全都畏惧匈奴,轻视汉朝。自呼韩邪单于至汉朝朝见后,则全部遵从汉朝号令了。
汉宣帝因四方戎狄臣服,想到辅佐大臣的功劳,便命人在麒麟阁上,为他们绘制画像,描绘容貌,注明官爵、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只写“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其次为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共十一人,他们都为国立过大功,闻名于当世,所以表彰他们,表明他们对中兴汉朝的辅佐之功可以媲美于古代的方叔、召虎、仲山甫。
感思:渭水河畔,万骑夹道,数万蛮夷国君与诸侯列侯翘首以待。当汉宣帝登上那座横跨渭水的长桥,山呼“万岁”的声浪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战马的嘶鸣与旌旗的猎猎作响。
这一刻,历史的天平已然倾斜,曾经与汉朝分庭抗礼数十载的匈奴单于,此刻正以藩臣之礼立于汉家天子面前。
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的厚赐清单令人叹为观止:从“冠带衣裳”到“黄金二十斤”,从“锦绣绮縠杂帛八千匹”到“絮六千斤”,这些物品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符号体系。
每一件赏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政治语言:黄金印玺与绿色绶带象征着合法的政治地位,冠带衣裳代表着文明身份的赋予,而弓剑车马则暗示着军事保护的承诺。
这种物质厚待绝非简单的慷慨,而是一种精妙的文化编码。通过物质交换,汉宣帝实际上在重新定义汉匈关系的内涵,将原先的敌对关系转化为一种基于“礼”的等级秩序。
单于接受这些馈赠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了汉朝所设定的权力结构。
从甘泉宫到长平阪,从渭桥到建章宫,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汉宣帝特意下诏单于“毋谒”,免去其跪拜之礼,这种表面上的宽容是一种更高明的支配技术,它让单于在保持尊严的同时,确认了汉朝的宗主地位。
而当“蛮夷君长王侯数万人”齐聚渭桥迎驾时,汉宣帝营造了一个微型的世界图景:
汉帝国居于中心,四周蛮夷如众星拱月。这种空间编排产生的视觉冲击,比任何武力威慑都更具持久效力。
建章宫中的珍宝展示更是一种软实力的炫耀,它向单于展示了一个无法用武力获取的文明世界,从而在心理上强化了匈奴对汉文化的仰慕。
汉宣帝刘询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仪式,完成了汉武帝穷兵黩武未竟的事业,将匈奴纳入了以汉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呼韩邪单于“愿留居光禄塞下”的请求,标志着汉朝战略的全面成功。当乌孙以西至安息的西域各国从“畏匈奴轻汉”转为“咸尊汉矣”时,一个以汉朝为中心的亚洲秩序已然成型。
汉宣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使匈奴的臣服看起来像是自愿的选择,而非被迫的屈服,这种自愿性恰恰是怀柔政策最强大的地方。
麒麟阁十一功臣的画像,是汉宣帝怀柔政治的一笔妙墨。通过将霍光、张安世、苏武等不同时期的重臣并列表彰,汉宣帝不仅构建了一个连续的政治叙事,将匈奴臣服置于汉朝中兴的大背景下,更巧妙地平衡了各方政治势力,十一功臣像成为了一种政治教科书。
值得注意的是,霍光画像不书名而仅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既表达了对这位权臣的尊重,又通过姓氏政治强调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武力的炫耀,而在于将对手转化为体系内的一员;不在于表面的征服,而在于心灵秩序的构建。
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已然诞生,它建立在文化吸引与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远比铁血征服更为持久。
汉宣帝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个暂时安宁的边疆,更是一套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的核心便是:真正的强者,往往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