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晋津鲁古文化之旅——记2023年秋游(山西大同古城篇)

10月20日,周五。大同古城。

坐动车去大同要在忻州西站换车,车窗外广袤的晋中平原一望无际,刚收割完的土地上泛着黄黄的稻茬色。快接近太原时,地上出现了纵横的沟壑,大地陡然立体了起来。在忻州西站下车,必须要出站再进站转去大同的动车,有点小麻烦。但为了玩,这点麻烦又算啥呢?

在去大同的动车上,窗外也是大片的原野,但远处是连绵的群山。有些山体上绿色的植被中间出现纵横的泥土色,像是画中的缺笔,那是水土流失的原因吗?忻州大地上一大片蓝色的太阳能板覆盖着,上网查了,是政府扶持的产业。黄色的土地上间或出现一条小河,渐渐地远处出现了大片的高层建筑,那河流的颜色也清澈许多,成了天空的蓝色,大同到了。这是下午两点半以后。

在酒店稍事休整,我们去大同古城。在三层的钟楼前下车,后面是四牌楼,它由四个三门牌坊组成了一个口字型,每个牌坊上的横匾都表明了它面对的那条街道的名字。钟楼和牌坊应该都是95年后复建的,我过去来时都不曾见过。

1995年九龙拍不全

往前一点,就是当年来看过的那个九龙壁。那是明朝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照壁,照壁前有一个倒影池,当年我曾在那里留过影。清军入城时,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只留下孤零零的九龙照壁作为那段改朝换代历史的见证者。

那年来时,照壁周围已经被民房包围,在那个小小的范围内,想把它拍全都很困难。当时听说,北京北海的九龙壁是以它为蓝本造的,不知是否真实。如今,照壁周围已经开阔了一些,还铺了些草坪。

我们继续往城里走去,走过太平楼和一座双塔天主堂的侧面。查了网上资料得知:钟楼和太平楼2015年复建,四牌楼1952年拆除,2012年复建,天主堂始建于1889年,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2006年复建。怪不得,当年九龙壁四周根本看不见啥历史遗迹。

马路店面一座三门琉璃牌坊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里面一座圆形琉璃两层小亭更是像极了颐和园里的建筑,走近了才看清门前的字,那是法华寺,是宗教活动场所,此时已经停止参观。整座寺庙除了一座法华塔是元末明初的遗物,其他都是2008年复建的。看来整个大同古城名不副实,都是复建的产物。

走上东门——和阳门城楼宽阔的马道,夕阳下,一对造型奇特的石狮子很吸睛,它俩大张着嘴吧头朝着天做仰天长啸状,是在诉说人们对它们不公?还是在炫耀它们的威武?左思右想,不得而知。大同城墙上的敌楼是两层带双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墙边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石狮子,为城里百姓放哨站岗。

从城楼上可以看到对面的城楼,那里有陨石博物馆。城楼下面的护城河水平如镜,水上的双孔石桥和它的倒影在夕阳余晖下形成了两个圆洞门。如果在城楼上走一圈,大约是西安城墙的二分之一。感觉它比西安的城楼古朴精致一些吧。时间向晚,我们也不能费太多的腿力,只是在城门附近走一走,就下了城楼。

出了城门,在街上一排低矮的餐馆中找了家“老大同和阳居饭庄”,因为它的名字中带着个“老”字,和老太原菜馆一样,让我们备感亲切。老大同饭店绿色琉璃瓦盖顶,门前大红灯笼高挂。店内干净整洁,白色的桌布更是令顾客放心。点了在老太原尝过的美味过油肉,有机花菜铁锅,一大盘的汤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