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年轻时,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
有一天,一行禅师对他熟视良久后道:“你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可能会乞食街头、饥饿而死!”
数日后,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发现殿内案桌上有一个包袱,里面有一条翠玉带。他稍加思索,决定坐等失主。
等了几个时辰,只见一位妇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进门,望了望案桌,不禁放声大哭。
裴度上前问她原因,妇人哭着说:“我的父亲病重,将家产都当了,昨天我请来名医,渐有起色。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准备典押用作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到了典行才发现遗失玉带。”说完,又大哭起来。
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善事,我看你的面貌、神态,将来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十分不解,为何前后出入如此大呢?
一行禅师回答说:“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目光不浮,紫气贯睛,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善事,面貌、神态便会有所体现,你将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
果然,就在那一年,裴度考取进士。后来他官运亨通,曾数度拜相。
为什么归还一条玉带就能使他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呢?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常在于一个贪念。裴度对他人所遗失的贵重物品无动于衷,说明他的心比较纯净,没有贪念。他心胸也很宽广,在一生中,即使面对生死的问题,他也能置之度外。因为裴度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一生“福报”广大深厚。假如他刻意以归还别人的遗失物为“积德改命”的手段,甚至做了之后还要向别人大肆吹擂的话,那么他就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是好人,便不应该得到好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