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去最特别的图书馆

十月中旬,太阳出来了,想出去走走。

走路时,耳朵总是闲不住。晴朗的日子在城市漫步,需要适宜的歌曲,好让天气、心情和音乐三者交相辉映。打开收藏列表,播放几首最近的歌曲。偶然点开坏甜心乐队的新歌《假象海》,美妙的吉他Riff与晴朗的天气产生化学反应,明亮的心情更加明亮。

漫步时,看到路旁的共享单车,闪出想骑车的念头。最终,为了慢慢沐浴阳光,还是选择走路回家。后来某天,一个问题浮现脑海:散步和骑行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首先是散步比较慢,骑行相对快些。其次,散步的人与骑行者直接暴露城市中,可以真切感受城市。如果坐车的话,车内的封闭空间虽然带来了舒适,但这种舒适隔开真实,人们难以真切地感受城市。所以,如果要感受城市,散步和骑行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随着现代都市不断扩大,想感受更多内容,散步有些无力,因为它太慢了。相比之下,骑行是更好的选择。它的速度不快不慢,恰到好处。而且,骑行代表着自由、灵活和开放,骑行者与单车一起,共同呼吸城市的空气。说唱歌手蛋堡在《踩.脚.踏.车》中如下表达:

寻找理想住处或许看看老房子

认识一个城市"骑单车"是个好方式

稀罕的是没遇过的店面和住家

幻想着的生活我已经在度假

把高大的烟囱废弃的工厂 湛蓝的天空

抓进相机里收藏

骑行确实是件美好的事——一辆单车带来的自由和飞驰,恍若回到十七岁的少年时光。

前段时间,自己如往常一样骑行。非常偶然,到达一条很少光顾的路。以前,这条路荒凉而偏僻,这次全然不同:道路宽阔整洁,适合骑行和练车,而且路上人烟稀少,绿植丰饶,让人心情大好。尽管位置偏僻,远离城市中心,但对单车上的我来说,却是一片桃花源。一直骑一直骑,彷佛“春风得意马蹄疾”,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骑至深处,道路依然整洁宽阔,绿植越来越多。我看到高层公寓楼,遇到零零星星的人们,听着耳机里欢快的歌,心情快乐如同一团火。如果给这团火限定颜色,橙色再切合不过。后来,骑到一个经济开发区,其中的公园让人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此逗留一会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这次珍贵的经历,引发珍贵的回忆。

前两年在家备考,苦于效率不高,想找些公共空间,以提高效率。于是,奶茶店、酒店大堂、图书馆和快餐店都留下访问者的足迹。不同类型的空间给人不同感受:奶茶店明亮、酒店大堂慵懒、图书馆凝重、快餐店便捷。各种空间中,印象最深的是家乡独特的“智慧阅读空间”。

家乡有几十座“智慧阅读空间”,它们并不大,一个个如同“发光的盒子”,坐落在不同地方。远远看去,阅读空间外形典雅别致,散发些许古典气息。进入空间,空气变得凝重。抬头望去,是书架上的书籍,环顾四周,是低头看书的人们。下午放学后,也会看到一些孩子,坐在门口附近的位置,看着喜欢的书,沉浸于知识世界。而在这样的阅读空间,也有一些特别的故事,P.K.14乐队在《伊甸园》中唱道:

“每条街道上都藏着一个故事”

复习期间,总在阅读空间待到闭馆。随着夜晚渐深,人们逐渐离开,阅读空间愈发空荡。闭馆前,总看到一位老人,骑着二八自行车,穿着得体的西装,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看书。他来的频率很高,有时读到尽兴之处,甚至忍不住念叨几句。

很多时候,眼看就要闭馆,他用一根拖把撑着门,防止大门关闭,然后回到座位,打着手电筒看书。我没有留下的想法,老老实实按照闭关时间离开。走出空间,在远处回头望去,偶尔会看到老人吃盒饭,再之后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他在那里做什么?会在什么时候离开?还是要在那里过夜?

说到过夜,倒是遇到过这样的事。那发生于另一座的阅读空间,主角是一位中年男子,三四十岁,衣着简朴。他进入空间后,将后排的几张椅子并列摆在一起,躺在上面睡觉。在阅读空间外,我望着他孤单的身影,猜想他的人生故事。随后的回家路上,凌晨的街道寂寞而荒凉,只有片片淡黄的灯光。而几个小时以前,这里还是熙熙攘攘的模样。

还有一次,也在这座阅读空间,我遇到一位疯疯癫癫的人。他衣着褴褛,说着一些奇怪的话,似乎在要求什么东西。大家抬头看了看他,继续埋头眼前的书籍。男子没有离开,继续说他的话。过了一会儿,仍没人理他。我有点坐不住,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便上前试图与之交流。原来,他只是想问路。我告诉他那条路的方位,并在道别时送上祝福。最后,他稍稍舒展眉头,静静离开了。

最近几天,去了趟城市东区。想去那里的阅读空间,却意外发现无法入内。随后门上的公告告诉我,这里的阅读空间几个月没开放了。有些遗憾,但遗憾很快被附近的建筑转移:这里的建筑极富现代感,现代中携带一些古典气息。周围一家熟悉的汉堡店,也融入了这里独特的风格。

第二天,还是想去阅读空间,便来到离家近的那家。那些依然充满埋头书籍的人,他们似乎在提示我,自己好久没有在此读书了。所以,做点什么好呢?思来想去,借书吧。之后通过自助借书系统,快速借到两本书。没有带背包的我,拿着书回家了。

回家路上,走在熟悉的街道,看着来往的行人,生出一种莫名的自豪感:似乎这些书可以区分自己与他人。但这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仍生活在同一条街道。

回家后,想起了许多人,比如那位西装革履的老人。不知为何,有时候想起他,脑海中总出现另外两个人:优雅的音乐诗人莱昂纳德·科恩和“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后者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下著名的句子: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自己也爱书,但没有博尔赫斯那般热爱。对我来说,每一处舒适的空间都是小小的天堂。城市的变化和空间的存在,让人感到现代生活的美好,也带来许多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明亮洁白,有的故事略微暗淡。无论是怎样的故事,都值得被讲述和记录,这也是写下这些文字的理由。

写到这里天黑了,阵阵寒意袭来。我知道,天气会越来越冷。一个人在家喝着热饮,听着音乐,读着手头的书,似乎是再好不过的事。不知何时开始,生活越来越容易满足,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惰。应该计划一次特别的骑行,逛遍家乡所有阅读空间,也许遇见别样的风景。想要行动的时候,请尽早行动吧,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永远不会做了。作家詹姆斯·索特在《光年》中如下写着:

“年复一年,梦想变得越来越隐形。它从对话中消失了,虽然并未从生活中消失。它将永远在那儿,直至最后,就像一艘大船慢慢腐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