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落时——交大拾忆

梧桐叶落时——交大拾忆

"叮——"第五教学楼的电子钟刚跳过23:58,林小满抱着一摞实验报告从实验室出来。走廊尽头的应急灯突然亮起,她下意识摸出手机,发现班长群里弹出新消息:"明天早八教室临时改在创新港B座,记得带好《量子力学导论》教材。"

西安交通大学

这是我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大三的第二个春天。每当暮色浸透樱花大道的梧桐枝桠,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抱着电脑赶论文的研究生学长踩着共享单车呼啸而过,捧着咖啡杯的留学生倚在图书馆落地窗前讨论模型,穿着白大褂的本科生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穹顶下做预实验。这座承载着西迁精神的校园,总在夜幕降临时焕发出另一种生机。

我们的宿舍楼位于老校区东南角,斑驳的砖墙上爬满紫藤。楼下小卖部的张阿姨总记得每位同学的口味——给考研的周子墨留最新鲜的牛奶,往李航的饭盒里塞他最爱的红烧肉,看到许悠悠抱着厚重的《材料科学基础》经过,就会笑着递上刚出炉的蛋黄酥。去年冬天流感季,整栋楼集体煮姜汤的场景至今想起还会鼻尖发烫。

交大校园

每周三下午的"创新工坊"是我最期待的时光。林小满作为班长,总能把教室变成思维碰撞的磁场。当她用激光笔在幕布上投射出"超导材料在磁悬浮列车中的应用"时,学霸室友周子墨会掏出自己做的石墨烯柔性显示屏;体育委员李航默默调试着桌上的机械臂模型,那是他用课余时间在创客空间拼凑的;坐在角落的许悠悠突然举起手机:"看这个延时摄影!我上周在秦岭科考时拍的......"

去年秋天参加"挑战杯"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交大人的特质。深夜实验室里,导师王教授的保温杯始终装着枸杞茶,他会突然停下笔说:"你知道钱老当年在戈壁滩做风洞实验时怎么计算数据吗?"隔壁实验室的团队连续推翻七版设计方案,只为了验证某个参数的万分之一误差。当我们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终于在渭河畔成功产水时,捧着样本来回踱步的李航激动得把眼镜都摔了。

老校区的梧桐树见证过太多故事。每到四月,林小满会在树下摆开画板,用速写本记录下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讨论课题的模样;周子墨扛着三脚架等待晨光穿透枝叶,在光斑交错中捕捉建筑系新生的早读剪影;许悠悠总带着保温杯坐在长椅上背单词,直到树影爬满整本牛津词典。那些泛黄的梧桐叶最终都成了标本夹里的书签,就像我们在这里收藏的青春。

饮水思源碑—— 寓意同根同源,文脉交通

疫情期间被迫转为线上授课的那段日子,反而让我们发现了交大的温度。每天清晨六点半,学长学姐们会在Zoom会议室准时开晨读会;周子墨把天文台的望远镜对准木星,直播给不能返校的同学们看;宿舍群里此起彼伏的"云自习室"接龙,让方寸屏幕连接起整个年级。最难忘的是清明节那天,全校师生在云端齐诵《交通大学西迁赋》,当"为天下育英才"的誓言响彻云端时,屏幕上跳动的光点仿佛构成了银河。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路灯把梧桐叶的影子拉得很长。经过西迁纪念馆时,玻璃幕墙映出我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走过的背影。这座永不熄灯的校园里,永远有人在追赶晨光,有人在守护星光。当新生的梧桐苗在老树旁抽芽时,我知道我们都在成为交大故事里的新章节——关于理想、坚持与永不言弃的热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