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荀子・王霸》中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孙子兵法》里有同样的论述,讲判断双方的胜算,要比较五件事:道、天、地、将、法。“
天时、地利、人和,这在当时已经是常用的成语。
天时,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二是季节和气象条件。得天时不如得地利。比如,一个小小的城郭,每边长只有三里,外郭也只有七里,在长期的围攻中,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机,可是却一直不能取胜,可见天时不如地利。
再比如,对于守城者来说,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也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也不是不坚利,粮食储备也不是不多。但是敌人一来,大家就弃城逃走,那就是人心不齐。所谓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孟子说:“国家所重,唯在民心。”人君要限制居民,不在于封疆境界;要固守社稷,也不在于山川险阻;要战胜攻取,威服天下,也不在于兵甲坚利。诚能行仁义之道,则民心有所固结,上下一心,个个乐于效力,扶助你的人就多;如果不行仁政,一味自私自利,则民心无所固结,无不幸灾乐祸,涣然瓦解,扶助你的人就少。寡助之君,到了极点,则众叛亲离,连他的亲戚都反对他;多助之君,到了极点,则近悦远来,全天下的人都要来帮他。这样一来,以天下都愿意跟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那悬殊该有多大!所以仁义的君主不用战争,如果非要战,也一定是取胜的。
钱穆《国史大纲》考证说,那时候最流行的是什么呢?是迁都!把国都迁到最具地利之处,以争天下之形势。魏惠王改称梁惠王,就是因为他把国都迁到了大梁。《史记》说他迁都是为了避秦国锋芒,不过钱穆考证说他是为了统一三晋。另外,赵国先从晋阳迁中牟,然后又迁邯郸,志在灭中山以抗齐燕;韩国从平阳迁阳翟,再迁新郑,志在包汝、颍以抑楚、魏。秦国从雍迁到咸阳,以便东侵。所以孟子苦口婆心地说,你们这些国君关注的都不是本质,唯有仁义才是无敌的,可惜没人听得进去。
我们学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知个人能直接掌控的力量有限,争天时、争地利都是为了掌控更多,而求人和是在“失控”的条件下获得全世界的力量,让更多人有帮助你的主观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