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喜欢跟着大人赶集,不为别的,就为老店里的一碗小馄饨。
那些常去的老店里,不管是桥头(沈桥)还是港郎(众泾)抑或太平和陆慕,灶台掌勺的都是女主人,男主和公婆反倒在包馄饨,跑堂打下手。
坐在那种油光发亮的四方桌上,喜欢聚精会神的看着老板娘操作,她们无一例外的从不数数,非常熟稔地从篾盘里抓出一把,抛出一片弧线,准确丢入翻滚着米浆样开水的大锅里。
就那档口要一刻不停地摆出空碗来,有时那碗还缺个口裂条缝,但不影响接纳来自迷你竹勺兑下的调料,另外还要挖(舀)一点熬好的猪油,这都是一气呵成的事儿,眼睛眨一下就能错过。
这些眼花缭乱的手法总教人惊叹不已,不过那些并不是我关注的,盯着这套流程的目的,仅仅是最后的灌汤,试图用眼神告诉老板娘“多放点”~与其说喜欢吃馄饨,不如说更喜欢喝那个汤,汤量的多少才是决定那一刻心情的关键,才是赶集目的达成度的衡量标准,好在她们从未让人失望过。
等到馄饨受热后从锅底翻到了水面,一把大漏勺就顺着锅圈一转,将鼓胀起来的小馄饨收捞进了漏勺,提起颠一下,就倒进了准备好的碗里,然后撒一点葱花,跑堂的男主就即刻端了来,也不见取号排队,但是他们从不会搞错客人,哪就连顺序也不差。送达的及时性也是无话可说的,碗面总是热气腾腾,馄饨的晃荡还未停止,化开的猪油连带着绿色葱花在清汤里流转,香气扑鼻,充满了整个老店。
从舀起第一勺汤第一只馄饨,送到双唇用舌尖味蕾品出鲜美滋味开始,就按照拟定的计划喝汤吃馄饨,同时默默计数,以便能在剩下一小半馄饨时喝完汤汁,获得一个完美的加汤机会。
后来慢慢知道那时节的“续杯”其实很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反倒是自作聪明的小把戏让自己更像一个笑话,一个故意坐在靠近料理台一侧方便加汤的小傻瓜。
因为赶集的时候,往往也是老板娘最忙碌的档口,因此即便满足了加汤的条件,那开口的时机也不好掌握,总要等她有多余的汤碗才行,否则就只能加一勺原汤。好在为了享受更丰富的口感,按照既定计划,续碗原本也是要加辣酱的。
苏南的辣酱都是甜辣酱,很稀看不到一片成型的辣椒面,加到汤里后颜色就很喜庆,没有辛辣刺激性,没啥辣度,甚至有点微微的甜,所以味蕾一样可以享受到汤料的另类鲜美。
这些老店的汤料,都是用独家秘方加入货真价实的大骨、鸡、鳝鱼、螺丝等悉心熬制,虽然各有千秋,纵使原汤不加任何调料仍都不失美味,成就了苏式面和馄饨的灵魂。
这魂牵梦绕的汤,也就根植在了基因里,走哪儿都忘却不了,长多大都惦记那一口。尤其在这气温从早到晚断崖式骤降十几度,而且风雨交加的时节,一碗苏城老店的泡泡馄饨是最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