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天道人愿

昨天在网上看到《被补习班“喂”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这样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主要观点很让人深思:“补课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把分数提高到一个档次,但是人生的很多课堂是不能通过补课在加分的。”

然而,我们只要从人生的深层原因来看,都不难明白的是:“回到根本,人人都知道人生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而我们当下的社会往往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地认为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才有我们目之所及的社会“补课”现象,这就是当今人们“在真正践行的时候,宁愿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放弃可持续发展的人生”的短视行为。然而,如此一来,给孩子们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文中所附的一张图——“当下中国多数学生的路径”可见当下孩子们的人生基本路径:5岁报少年宫,7岁报智能班,14岁报重点中学,17岁报高考突击班,23岁报考公务员,32岁报《非诚勿扰》,35岁报废!从这个图片的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着“数字”的教育,就其本质也是围绕考试的成绩数字而来的。当然,这样的不断“补课”方式下的教育,最主要的是违反人的成长规律的反自然的教育。

在“补课”的最初,也就是人的童年时期,学习知识主要是在自然界的各种游戏中进行的。正如心理学家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游戏中,儿童首先有兴趣,就是喜欢玩的活动,如此才能够彻底放松身心,这样的学习是符合学习心理的,因此是自然学习,才能把在外界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才能真正永久为人生为生活所用,即自然学习或称为活学活用。事实上,无论在人生的任何年龄,学习都应该是因为生活需要而学,这样的学习也才能真正是活的知识即能力。学习与生活之间应该张弛有度才能真正学得有效。就如机械都如此,不停开启不加油不维护,24小时转动,是迟早要报废的。人是文明社会中在心灵与精神的思维指导中的大脑运作下生活与工作的。学习更是如此,几千年前的孔夫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有保证思考的时间,这就是前面说的“弛”即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的知识没有消化终究是死的,那是不能形成能力,也就对人生无用。而“当下中国多数学生的路径”是使人一直处于“张”的过程中,其中可以说是间不容发的,学得多,但大都是不消化和夹生的知识,或者不过是走马观花式的赶场子而已。如此以来,使整个人生处于一种高强度大密度集成化的学(张)的过程,根本毫无时间把所学知识来习(弛)的转化之空间。机械尚且不行,人又情何以堪?最终只落得个“报废”的下场!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针对学生文化科的补课,笔者向来不但不支持,而且是深恶痛之的。理由有:其一,学生如果有良好的习惯的话,根本用不着到校外去进行补习,在正常的校内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在课堂上学习即可。其次,在七一的基础上,课外到社会上补习是对孩子正常的“游戏”即各种生活玩乐时间的一种残酷的剥夺,我们常说:“浪费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在儿童校外“补课”时间的掠夺上,如此高度来评价一点都不为过。再次,真正在校外“补课”的孩子,本身自愿想学习的应该是极少部分,大部分是为人父母的强人所难,孩子不过是“奉父母之命,假学习之名”而已,绝大部分心不甘情不愿,说得严重点绝大部分人是持抵制与反感的。或许这才是学生“补课”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因此,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是好心办坏事或“好心没好报”,对孩子而言是“赔了夫人还折兵”,于人(父母与孩子)于事(通过补习提高成绩),均是两相其害。

说到底,这种孩子的“补课”式人生,无一不是暴露了我们当下人的一种焦虑;还有就是在急功近利的世风的相互逐鹿中的盲目攀比心理;以及当下人丧失自我缺乏独立人格下随波逐流的精神状态。文中有一个小节“那个快乐教育的妈妈后悔了”写了一个本硕教育专业的妈妈,在阅遍国内外教育育儿书籍后得出:“内卷时代,在未来只有快乐的孩子才是赢家”的儿童教育理念,开始大力反对补课,也身体力行,如此以来,孩子也确实开心不少。后来在小升初发现某中学对奥数有要求,才奔走于奥数培训机构,才发现孩子啥都不会,于是辞职专门陪伴并送孩子进各类培训班补习班。还有以为妈妈,从来不给孩子补习,后来一位亲戚的到来,采知道别人家孩子人均3-4个培训班,最后在亲戚的一句“你不鸡娃就是在坑娃,以后娃怨你,有得你好受的”后,开始有所松动,最直接的是在孩子分班的时候放在了最后的班级,倒数的位置,如此也开启了孩子的“补课”人生。于是,诸如这两类家长,在随着社会上的“补课”人生潮流下,大多数父母,均有了“怕输”的焦虑心理,于是“补习已经从‘差生采需要’摇身一变成为‘爱孩子就他报班’”成了当下父母的不约而同的恶性攀比,很大程度上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遵循教育规律及认的自然成长的盲目“补课”,不仅扭曲了社会上大多数父母的心灵与精神,也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助长了学生们厌学的情绪。当然,据说“补课”并不是当下中国的独创,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比如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

文中提到了“补课的危害也悄然地影响着孩子”,原因是“孩子们奔走在学校-家里-补习班三点一线,没有时间慢下来,永远处于精神紧绷、压力三大的状态”。其中,文中引用了所谓专家的结论:“又研究表明,接受课外辅导的时间越长,患抑郁症的概率就越高。”各种原因,我在前文已经说过,人处于一种“高强度大密度集成化的学(张)的过程”或者是“永远处于精神紧绷、压力三大的状态”使自我产生极度压抑,尤其是由此状态产生的对自我的怀疑,随之而来的自信的丧失,甚至是对人生看不到希望的崩溃状态,抑郁由此自然而然地到来。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家长的独立思考精神的丧失产生的社会焦虑进而为孩子选择“补课”人生,从而把这种父母的社会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自然也就产生了父母与孩子的“双输”。更残的人生在后面,在“补课”式人生阶段,父母的督促下,孩子的由此带来的学习隐忍,是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然而,“在进入大学,没有父母的监控,没有补习班的安排,他参加各种活动,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他觉得这是对曾经压抑的补习生活的一次复仇。”从这里的两个词“压抑”与“复仇”不难看到“补习”式人生的痛苦之深,当然,也不难理解脱离父母安排的人生的之痛之残,很多我们早已听过的,上大学后,学习能力的下降,自理能力之差或丧失,或者是“补”进了名校,最终被学校因这些原因而不得不退学处理离开校园之惨烈。此类事件大发生也不乏“补”进世界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众所周知,美国名校重视创新性以及批判思维,而当学生花大量时间刷题,或者上培训班备战考试时,潜意识思就依赖标准答案,放弃独立思考。”究其原因,是因为经受“补课”人生培养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即便是知识的学习上都无法应付自如,更遑论人生境遇中的那些本就不可琢磨朴素迷离的境况呢?

因此,人生与学习皆是如此,自然成长方是大爱,《周易》曾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遵循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此那“自然”,因此,“自然”即遵循规律,无论是人的成长还是学习上的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增进,违背规律甚至是反自然终将害人害己。

让我们拒绝“补课”式人生,只有顺天道,方能遂人愿,幸福是顺应内心的精神之“自然”,而非违背“自然”的物欲功力之心的主观人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