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是积极的,甚至非常具体的,比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但作为地产人来说,如果以为这个会议精神能够一下子解决地产行业的所有问题,地产行业会有惊天大逆转,那似乎也是不现实的。
对地产行业的定位和前提仍旧没有改变,那就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我们也可以看到去年开始很多出问题的房企绝大部分都是重仓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从房子的居住属性来说,三四线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房子,很多人购买就是为了炒房坐等升值,这样的模式之后应该很难持续,反观一二线城市,即使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在严格的限购限贷下,新房仍旧是供不应求,日光盘非常之多,比如在上海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想要买房的人非常多。
而且,事实上不客气的说,那些常年在大城市工作,是否有必要在家乡的县城买一套房都大打问号,有些人甚至买了就从来没有去住过,只不过想买了会升值,但如果这样的预期被打破,还会一直有人买吗?
关于三四线住房价格,很多人可能都有体会,原来价格比较低非常稳定,但一旦恒大碧桂园进来,立马房价翻番,虽然其中会有一些改善的因素,但主要的仍旧是炒作因素,恒大的倒下也说明这样的模式不可持续,而且事实上很多想在三四线买房的人能买的可能都买了。
此次政治局会议除了支持刚性需求,还提出改善型住房需求,但该点的表述也是对一二线城市更为有利,三四线城市即使有改善型高端盘出现,但市场需求尤其是购买力也是很成问题,而一二线城市则购买力旺盛,上海的近期新房,越是高端盘越难买,也说明了其对高端盘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购买力也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因此在未来求职时,地产人需要更多关注那些主要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公司,即使是规模小些的当地公司也值得考虑,很有感触的青岛的两家当地公司:和达和青特,主要就是在青岛发展,但即使市场环境恶劣,对其业务发展似乎没有太大影响,有些甚至在逆势扩张,更不要说多年来一直在杭州发展的非常成功的滨江地产了。
即使是全国型的地产知名公司甚至大央企,选择工作时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区域和城市,首先区域要选对,因为好的区域里面的一二线城市才多,比如华东和华南,而且区域内的城市之间的工作变动往往是想通的,比较容易切换,也比较容易能保持一直有一二线城市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