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机》3:开始的时机。4:你的中场战事

《见机》3:开始的时机

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你有多么想做这件事、这件事是你多年以来的什么情怀 —— 你应该仔细考虑,现在是不是开始这件事的时机。

以前孟子有一句话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现在雷军有一句话叫“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 那开始做一件事的时机,到底有多重要呢?

孟子那个时代的人知道一些格言都可以指导生活,而我们现代人知道的格言实在太多,有的互相矛盾,要想用在决策是就需要一些量化的结果:你光知道这个东西好还不行,还得知道它好到什么程度。

科学评估开始做事的“时机”问题。

每个大人物都得感谢运气,每个小人物都得服从历史。比尔·盖茨能建立微软帝国,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个人电脑开始流行。

《见机》这本书并不研究大人物,书中大量的统计分析统计的都是普通人。这本书用的都是关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而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没有什么搅动普通人生活的大事儿。

像这样的研究对现在的我们更有用。对于普通年代中的普通人来说,“时机”能有多重要呢?

就拿上学这件事来说,连学校每天开始上课的时间到底安排在几点,都非常重要。

1.到底应该几点上学

中国的中学生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大约是8点钟开始,但是考虑到早自习,学生通常7点半就到学校。美国没有早自习的说法,中学平均开始上课的时间是8点03分。而现在专家认为,这个点儿有点太早了。

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初中和高中的早上上课时间,应该在8点30分以后。

这是为了让学生多睡一会儿。学生进入青春期会越来越晚睡。这并不是他们贪玩不想睡,很可能纯粹是生理的作用。他们晚上不愿意睡,早上不愿意起,越来越像猫头鹰。“一日之计在于晨”,是对上班的成年人适用、对小学生也可以,但是对中学生并不适用。

睡眠不足有可能会导致肥胖、免疫系统失调、情绪不良等等的症状。但更关键的是,上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全天的事儿就都做不好。

美国有几个州搞了改革,允许学校晚点开始。有9000个高中生是改革的受益者,他们的上课时间改到了8点35。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出勤率有所上升,逃课率显著下降。

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有点不可思议,怎么高中还有逃课率呢?美国的老百姓没有那么重视教育,很多高中生念着念着觉得上学没意思就辍学了。所以高中毕业率是个大事儿。

而另有一个更大规模的研究,其中有总共3万个高中生所在的学校推迟了上学时间 —— 结果两年之后,这些高中的毕业率竟然提高了11%!

所以美国政府只要做一件事 —— 规定高中上课时间不能早于8:30 —— 就能让高中毕业率显著提高。不但如此,研究还发现上课时间晚的高中里,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自控能力也增强了,得抑郁症的人数也减少了,情绪是显著改善。

但是这么简单的方法并没有广泛实行。上学晚,家长送完孩子上学自己再上班就要迟到,学校也不好安排下午体育训练的时间。不过平克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对“时机”的认识还不够深。

如果早上上课时间都这么重要,那别的事就更重要了。

2.毕业于高失业率之时

下面这张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失业率的变化 ——

整个八十年代失业率比较低的时候是在6%左右,但是在1982和1983年,失业率超过了10%。乍一看你可能觉得这两个数字相差不算太大,要知道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也有4%,而现在是历史上就业市场最好的时刻。10%和6%,对老百姓能有多大影响呢?

答案是哪怕你*找到了*工作,你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有人研究了在1979年到1989年这10年间毕业的大学生,看他们毕业20年之内的收入状况如何。我们可以想见,1982和1983这两年的毕业生比较难过,理想的工作不好找,起薪可能比较低。

但研究结果的惊人之处在于,哪怕毕业十五年之后,82和83这两届毕业生的平均收入都比“正常年份”毕业生的收入要低2.5%。他们要等到毕业二十年之后,才能追上别人的收入水平。

这就等于说如果你22岁毕业那年正好赶上高失业率,哪怕你找到工作了,你的工资也会比早毕业的师兄师姐和晚毕业的师弟师妹低,而且这个效应会一直跟着你到40来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平均而言,你20年的总收入会比别人少10万美元。

如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不好的开始就是失败的一半。

失业率高的时候,整个就业市场的心态都不一样。企业招人会变得很挑剔,你找工作可选的余地就很小,你的起薪会比较低。起薪低,就算每年加薪的比例一样,你还是年年都低。

更重要的是,通常人们不会第一份工作就是最满意的工作,可能刚毕业要跳槽几次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而如果那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好,你就没有跳槽的自由,你就更难匹配到最好的工作。

所以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有人考察斯坦福的 MBA,如果毕业那年形势好就能去华尔街,形势不好就得去咨询公司,你的总收入会相差好几百万美元。

甚至就算你能当上 CEO,你还是会受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参加工作的 CEO,当初进的就是小公司,后来当 CEO 也是小公司的 CEO,而且他们的经营战略思维始终都是偏保守的 —— 他们的心态就好像永远都停留在了毕业那年。

3.给人一个好的开始

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实在是太对了。有些事儿我们自己能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可是有些事儿我们别无选择。那么平克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能不能拉人一把,给刚起步的年轻人一个帮助。

美国有一些所谓“教学医院(teaching hospital)”,一般是大学医学院开设的,一边行医一边教学。研究发现这种医院有个“七月效应”,每年的七月份的医疗事故明显比别的月份多。

这是因为七月份是新出炉的医生到医院的月份。这些医生经验严重不足,他们需要练手,可是病人就遭殃了。统计表明,七月份明确因为医疗事故而死的病人数要比其他月份高出10%。如果把不管是不是因为事故,所有死于手术的病人都算上,那七月份的死亡率要比四、五月份高出41%。

新人是脆弱的。对医生这个职业来说,失败可不是成功之母 —— 一次手术失败只会让后面的手术更容易失败。平克提到,有些教学医院特别安排老手带一带新人,就能避免七月效应。

所以如果你要帮别人,应该重点帮那些刚刚起步的新人。美国出生于贫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一生都过不好,有些地方政府就派遣志愿人员去帮助一下那些单亲妈妈的生活,结果孩子将来的境遇就会好得多。

由此得到

即便是看似寻常的事情,良好的开始也至关重要 ——

* 如果上课时间推迟不到一小时,毕业率就能提高11%;

* 如果赶上失业率是10%而不是6%的年份,20年内平均每年要比别人少挣5千美元;

* 如果这个手术是四月份做而不是等到七月份让新手做,死亡率就能相差41%。

那怎么能不重视“时机”呢?

这些研究的意义比结论本身重要得多。开始时候小小的差距,后来都会有那么大的不同,那如果开始的差距就很大呢?

比如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比美国快得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70后面临的境遇要比80后好得多。80后开始工作的时候,好工作岗位已经被70后占了,好房子已经被70后买了 —— 那么此后20年,这两拨人的差距会有多大呢?

大学毕业和高中上课的时间都是我们自己左右不了的,但是有些事儿你可以自己决定。最大的教训就是,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你有多么想做这件事、这件事是你多年以来的什么情怀 —— 你应该仔细考虑,现在是不是开始这件事的时机。




《见机》4:你的中场战事

人们做事总是开始的时候很兴奋,结束的时候很郑重,中间比较放松。你不太可能永远精神抖擞毫不懈怠,放松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中间点最大的危险,就是它会让人懈怠。但并不是所有中间点都是懈怠点。它也有可能是一个爆发点。

理解“见机”,就是要对“时机”保持敏感,上午意味着什么、下午意味着什么、开始的时候意味着什么,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才好积极应对。

那么一件事发展到中场,意味着什么呢?人生的中场,也就是“中年”。

1.中年的低落

中文网上流行一个词叫“中年油腻”,大约是形容那些要么就不修边幅、要么就自恋、要么就爱摆谱的中年人,反正是让人反感。“中年油腻”是个非常新的词,以前人们提到中年首先想到的是“中年危机”,有很多电影和小说描述中年危机,说人到了中年就会面临家庭、事业一系列的问题,是力不从心回天无力。

其实中年危机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各种大规模研究调查都没有发现中年危机的证据。只有5%的中年人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很差,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危机的感觉。

但是不能说中年没问题。总体来说,跟青少年和老年相比,中年可能是人生最不愉快的阶段。

平克这本书提到,2010年,有一项针对34万人的调查,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给自己当前生活的幸福度打分,结果是中年人打的分数最低。下面这张图来自《经济学人》——

从18岁开始,整个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 U 型曲线。20多岁的人幸福感都很高,三、四十岁开始下滑。平均到52.9岁的时候,幸福感到了人生最低点。接下来,幸福感会回升,随着步入老年你会越来越感到幸福。

这个研究被人重复过,结果相当可靠。这些研究还有个副产品,就是结婚会大大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看下面这张图,结了婚的人,从25岁开始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比单身的人幸福 ——

但是结了婚的人也避免不了中年的低落感。有人在72个国家、对不同文化风俗的人分别做调查,结果都有这个 U 型曲线。

那这到底是为啥呢?难道53岁是人生的一个劫数吗?

结了婚的人更幸福,看来中年低落不是因为抚养孩子累的。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年低落是因为失望。年轻人就算过的不好也总觉得未来还有希望。等到53岁的时候,人们终于意识到有些愿望是这辈子都实现不了,肯定非常沮丧。53岁之后……你就习惯了。你的期望值没有那么高了,幸福度就会上升。

但是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连大猩猩都有中年低谷。有人让养猩猩的工作人员评估了一下各个年龄段大猩猩的状况,发现也是中年的大猩猩最不快乐。总不至于说大猩猩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望吧。

也许这个所谓的低谷并没有那么复杂。可能任何事物到了中间阶段都是低谷。

2.中间点的懈怠

如果你把眼光放远,考虑做任何事情的整个过程,其实 U 型曲线无处不在。

平克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犹太教有个节日叫光明节,光明节一共要过八天。光明节的习俗,除了家庭聚会和吃传统食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仪式,是点蜡烛。

点光明节蜡烛是有讲究的。有专门的烛台,每次要拿着一根蜡烛去点别的蜡烛,第一天点2根,第二天点3根,一直到第八天点9根蜡烛 —— 这样你总共要点44根蜡烛。所以光明节蜡烛都是44根一个包装。

但实际情况是这44根蜡烛基本上都用不完 —— 因为人们并没有做到每天都点蜡烛。如果你看每天点蜡烛的人的比例,它也是一个 U 型曲线 ——

第一天和第八天点蜡烛的人最多,中间这几天很多人就松懈了。不但普通人松懈,宗教信仰特别强烈的人也松懈 —— 所谓信仰强,也只是第一天和第八天比别人更可能点蜡烛而已,中间大家都差不多。

第一天和第八天是光明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仪式感很强,而且很可能要和别人一起过,我们自然比较重视。中间这几天可能就无所谓了。

如此说来,也许 U 型曲线的根本原因是松懈。这个机制还可以用实验证明。

有个研究是找一些孩子,给每个孩子5张纸,上面都印着相同的图案,孩子们的任务是把图案剪下来。研究者找人评估每张纸剪得好不好,打分的结果也是一条 U 型曲线。孩子们剪第一张纸的时候非常认真,剪第五张纸的时候也特别认真,但是中间几张纸就不够认真了。

人们做事总是开始的时候很兴奋,结束的时候很郑重,中间比较放松。你不太可能永远精神抖擞毫不懈怠,放松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中间点最大的危险,就是它会让人懈怠。

但并不是所有中间点都是懈怠点。它也有可能是一个爆发点。

3.中间点的爆发

平克提到一项有关团队合作的研究。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召集平时不在一起工作的人临时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做一个什么项目。医院要组织全体医生出去旅游,可能会找一些医生代表开个会研究去哪里玩。银行要开展一项新业务,可能要召集各部门的员工讨论制定计划。公司临时要上一个新项目,可能召集程序员们集体攻关。

这些团队的特点是一群以前彼此并不熟悉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研究者发现,这种团队项目的进展过程有个共同的模式。

一开始都是长时间的无进展。大家刚见面都比较客气,互相认识,沟通想法,慢慢地会发生各种矛盾,总之是只有扯皮没有进展。

但是到了规定时间的中间点的时候,团队会突然意识到时间已经用了一半了,得抓紧了!结果中间点就成了一个爆发点。人们会改变工作方式,结束扯皮,变得非常有效率,一直到把项目做完。

研究者们跟踪了不同的团队,这个转变几乎总是发生在中间点。而且这个规律也有实验支持。

有个实验是把一个 MBA 班的学生分成8组,每组几个人一起讨论一个广告的策划方案,限时一小时。几个人坐到一起也是先是很放松,但几乎总是到了第28分钟至第31分钟这个中间点的时候,就有人反应过来,说我们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于是大家突然发奋把事情做完。实验里8个组中的6个组,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在中间点。

所以中间点可以是一个爆发点。但这个爆发显然是有条件的。项目时间进行到一半,这是一个“不努力不行了,而努力一下还有机会”的局面。

这个局面在体育比赛中很常见。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者考察了 NBA 十五年、总共18000场比赛的数据,想看看中场的比分和比赛最后结果之间有多大关系。

可以想到,中场领先的球队最后取胜的概率也大 —— 事实上如果打完两节中场休息的时候,你们球队要是领先对方6分,你们获胜的概率高达80%。

但是有一个特殊情况。中场比对方*落后*1分的球队,反而有超过50%的可能性取胜。如果是主队,中场落后1分,最后赢得比赛的概率高达58%。

这说明触手可及的落后能让人振作。这两位研究者还做了个实验来支持这个说法。在模拟的游戏中,中场时候被告知自己只比对手落后一点点的受试者,下半场更容易爆发。

由此得到

1. 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年是人生幸福感的低谷期。

2. 人们做事情通常会更重视开始和结束,而在中间点懈怠。

3. 但是如果把中间点当做一个提醒,反而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

现在可以猜测一下,为什么人生幸福感是一条 U 型曲线。

刚从学校出来进入社会的时候,人们都非常积极努力。你对自己要求高,别人给你的评价也好,你常常有进步的感觉,很幸福。

等到了中年,人们会松懈下来,各种缺点就出来了。你的各种社会角色已经很稳定,没人约束你、也没人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了,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有些人到这一步,就变成了“中年油腻男”。你表现得松懈,社会就会给你相应的反馈,你就会觉得自己也确实不像样,你的情绪就会变得低落,到53岁的时候达到最低谷。

但中年毕竟是思想最成熟考虑问题最全面的时候。你反思之后,会觉得生活还是值得好好过的,你可能会换一个活法……也可能想开了 —— 从此之后幸福感越来越强。关于老年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的幸福感,下一讲我们还有个说法。

关键词是“懈怠”。当任何事情进行到一半儿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这个词。如果你把中场的哨声当做一个提醒,中场就是一个爆发的机会。

不懈怠的中年人哪里会有什么油腻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本书的主题是“时机”。有很多书研究“做什么事”和“怎么做事”,这本书研究的是“什么时候做事”。 核心内容 每一件...
    爱吃香蕉的猴阅读 1,084评论 0 48
  • 提要 “时机”的真实作用远超我们的想象,学会把握时机是做事成败的关键之一。 这本书是2018年1月9号在美国出版的...
    旭蒸日上阅读 221评论 0 1
  • 最近在看万维钢老师对《见机》这本书的解读,真是让人受益匪浅。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你不仅要考虑自己...
    航哥很帅阅读 399评论 1 0
  • 古人通过知道一些俗语就能很好的指导生活,但是现在俗语太多,而且有很多互相矛盾。因此,传统智慧不太好使,要在各项选择...
    strealingFire阅读 859评论 0 0
  • 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 如何把事情做成或者做得更好? 刻意练习和常识? 应该什么时候做事? 时机的作用有可能超过我们...
    童心麻麻阅读 33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