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观后感

今天是学校的月度观影日,下班后,我和同事们来到在新悦汇四楼的金逸影城影院,准备接受一场历史的洗礼。

《731》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用来“承受”的。片头那些黑白色的历史档案画面闪过时,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将一种几乎让人无法承受的历史之重压在我的灵魂上。

电影以二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为背景,以一位试图揭露真相的记者的调查为线索,细腻而残酷地描绘了那个被历史尘埃部分掩埋的人间地狱。影片没有采用传统战争片的大场面叙事,而是通过实验室的封闭空间、科学记录般的冷静镜头、受害者逐渐消失的人性尊严,构建起一种近乎窒息的压迫感。那些所谓“科学实验”的场景——冻伤实验、细菌感染、活体解剖——被导演以不夸张却极其写实的手法呈现,每一幕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一切曾经真实发生过。

特别令人震撼的是电影对“系统性恶”的揭示。这不是个别疯子的疯狂行为,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技术化的国家机器运作的结果。穿白大褂的医生、整洁的实验室记录、精确的数据测量——所有这些现代文明的象征,都被扭曲成了实施极端残忍行为的工具。电影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显微镜视角下的细菌,与俯视视角下的囚犯并置,暗示着受害者被非人化的过程如何成为暴行的前提。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令人难忘。主角之一是一位被迫参与实验的年轻医生,他的内心挣扎体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保持人性的艰难。另一个令人心痛的角色是一位母亲,她试图在无法想象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孩子,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最残酷的抉择。这些角色没有沦为简单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心理和情感的真实人物,让观众能够透过他们的眼睛,窥见那个地狱的一角。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电影对施暴者的描绘。导演没有将他们简单描绘成“怪物”,而是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被意识形态、职业野心和集体压力一步步卷入巨大罪恶中的。这种处理方式不是为暴行开脱,而是提出了一个更为可怕的问题——恶的平庸性,以及我们每个人与这种恶的潜在距离。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那一幕幕令人愤怒的场景让我的眼睛像喷了火,拳头紧紧地握起来,胸中非常憋闷,恨不得上去手撕了这些日本侵略者。尤其是活体解剖的场景,当那些被实验者还被活着就被打开胸腔,内脏被取出研究时,我感受到了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这种愤怒不是抽象的爱国情怀,而是对人类竟然能对同类做出如此行径的本能反应。

然而,随着电影推进,最初的愤怒逐渐转化为一种更深沉的悲哀和反思。我意识到,简单的愤怒并不能真正应对历史之重。电影最后展示的战后审判场景中,许多731部队成员因与美国达成交易而免于起诉,继续过着正常生活,这一历史事实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更加令人心寒。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正义并不总是得到伸张,记忆并不总是被保存。

看完电影,我长时间无法起身。周围的同事们也沉默不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集体的凝重。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习惯了舒适和安全,很难真正理解极端环境下的人性考验。《731》强行撕开了这层舒适区,让我们直面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章节。

这部电影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而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感官记忆”。通过视听语言和情感冲击,它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感可触的体验。当我们为屏幕上的角色心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与真实历史中的受害者建立一种情感联结。

走出影院,夜色中的城市灯火辉煌,现代生活的喧嚣再次包围了我们。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那些电影中的画面已经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像一道刺青,永久地刻在了意识里。《731》这样的电影的存在意义,或许正是如此——它不是让我们舒适地消费历史,而是让历史以最不容忽视的方式闯入我们的现在,提醒我们记忆的责任和平等的脆弱。

历史最好的纪念不是定期仪式般的悼念,而是让它活在当代人的意识中,成为审视现在、思考未来的镜子。《731》这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过去的罪恶,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不义时的可能选择。当灯光再次亮起,我们不得不带着这个问题离开:如果身处那样的环境,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