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女跟歌德学做人,不再只喜欢跟自己个性相投的人来往

歌德是德国人心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没有之一。这在德国,犹如真理。《歌德谈话录》看完了,在一次次的聊天中,我看到走下神坛的歌德,仿佛走进他家的书房,或者在散步着,在很多问题上,受益良多。

受益有两种,一种是对当下的共鸣,让人更加强化一些东西,并意识到此外还要再加强什么东西;另一种是对当下的扭转,戳中了当下认知和行为的不当之处,修正错误。后者更让人印象深刻。

对我的当下最大的修正是,歌德劝诫年轻人,与人结交不要根据是否与自己生性融洽。不要因为有的人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就懒得搭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社交倾向,是很自然的个性选择,相信我可以找到很多同类。只是我有时严重一点,有点孤僻闭关,奉行不是一路人,相见就不如不见。我知道我这样的个性,肯定让一些曾经的老朋友失望过,比如初中时候的好同学,或者曾经共事过的同事。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变得不一样了。我最受不了的是价值观不再一样的老朋友。已经不再是小时候的那个好伙伴了,我宁可逃离,好像从他们的当下消失了一样。

当然也有状态好的时候,乐于参加有陌生人的聚会,甚至也有人来疯的时候。每当意外收获新的朋友,总会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我并不拒绝这样的机会,我期待这样的友情。

可是,歌德却对此极力批判。他是这样说的:“你这种自然倾向是反社会的。文化教养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愿用它来克服我们的自然倾向?要求旁人都合我们的脾气,那是很愚蠢的。我从来不干这种蠢事。我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人,可以让我去研究和了解他的一切特点,此外我并不向他要求同情共鸣。这样我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也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认识不同的性格,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因为一个人正是要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激发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使其得到发展完成,很快就感到自己在每个方面都达到成熟。你也该这样办。你在这方面的能力比你自己所想象的要大……”

这是歌德的观点,也是歌德的个性。并不因为出自歌德,就代表一种绝对。我认可这样的观点,是因为适合我的境况。而我并不会强迫身边的人接受,因为既是观点,总会有不一样的声音,总会有批判。

如果我是那个并不接受此观点的人,我应该也不是从哲学的抽象面批判、拒绝,应该也是从生活中的常识观点出发,实在是对我不起作用,真的不敢苟同。

“我自己对哲学一向敬而远之,健康人的常识观点就是我的观点”,歌德谈到常识比哲学更可靠。这一点也让我看到真实的歌德,毕竟德意志民族是公认的哲学思维形态,而歌德却表达了近乎相反的观点。

总之,向歌德学习这种开放的胸怀,博纳的意趣。逐渐地,消解掉这个世界中原本没有、只是自己架设的隔离护栏。生活之路上的路障将全部打开,行走在哪一个方向,都是通畅无阻力,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因而延伸向诗和远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周晓亮 “常识”是西方哲学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它具有特定的理论...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阅读 5,517评论 0 3
  • 为什么要开始写作?回想起来,感觉更像是因为需要写,所以写。记不住,所以写;不理解,所以写;不会讲,所以写。感...
    拆拥阅读 3,207评论 2 3
  • 文章来源:ICCV 2015 下载链接:Download paper、Code download 解决的问题: (...
    Wonshington阅读 7,539评论 1 3
  • 对一切没什么信心也挺好的。 苦或许就是信心太足。 1, 不知怎么的看了一个磨刀视频, 看着一把普通的刀,经过打磨后...
    j_haven阅读 3,582评论 0 1
  • 今天本来挺开心的,学生安顿好了,学的还不错。挺好的心情。回家就变了。 第一个坎。我说从此以后我的重点,就是拨弄小车...
    学生时代121阅读 1,0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