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从六个方面细致讲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君子规范与评定标准,并且对社会中存在的“伪君子”和“小人”进行了细致和公允的讲述,对当今社会乱象有很强的批判和讽刺意味。
在书中,作者对小人和伪君子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为“小人”做出了辩解与正名。我们平常会觉得小人的可恶与多余,人人都不愿背上小人的名号,仿佛是一个随身的安放于瞳孔的囚笼,唯恐避之不及。而相较于此的伪君子,则貌似因为粘上了君子的“字号”而具有了欺骗性,让人有了接受的余地。
然而书中认为,小人的存在并不可恶,恰恰相反的是,小人的存在,为君子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土壤。而伪君子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为之警惕、批判甚至讨伐的对象。那是一种披着“君子的外衣”义正言辞的对受害者进行公开的指责与诋毁,并号召“一切的有识之士”一共加入到“真理”的阵营的投机分子。他们以一种看似正义的方式,不断啃食着社会公理的大堤。相反,书中的“小人”被回归于一种介于“君子”和“伪君子”之间的大多数人的存在,他们不具备对于君子的种种要求,也不沾染伪君子的点点恶习,就像一张白纸,给人无限的想象。君子,便因有这么一群“美好的小人”而诞生了。他们怀揣着仁善,沐浴着大德,向着洁白的世人散播心之所应向地,身之所应行处。
然而不幸的是,“伪君子”也想在这场光明的教化中分一杯羹,他们拿着假义的笔,沾着伪善的墨,在一张张“白纸”上留下黑暗的符咒,引导着不明真相的民众加入他编写的剧本,待到结局,名利双收。所以,余秋雨先生没有吝啬文字,激动的对蛀虫般的伪君子进行批判,并警告了他们最终的境地——“明里志得意满,暗地心慌意乱。”
这本书在明确的辨析了君子的几个具象表现后,还对修行和人生之问进行了思考,看似与君子之道的讨论无关,实则却使得君子的立绘更加形象,也使当代中国青年能更好的理解君子之道的道义。


